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文艺活动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8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0页 |
| 引言 | 第11-20页 |
| 一、 写作缘起与选题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二、 学术综述 | 第12-17页 |
| 三、 研究方法、重难点、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| 四、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8-20页 |
| 第一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文艺活动开展的背景 | 第20-28页 |
| 一、 政治背景 | 第20-21页 |
| 二、 经济背景 | 第21-23页 |
| 三、 文化背景 | 第23-26页 |
| (一) 抗日文化 | 第23-24页 |
| (二) 毛泽东文艺思想 | 第24-25页 |
| (三) 爱国人士和知识分子的加入 | 第25-26页 |
| 四、 社会背景 | 第26-28页 |
| 第二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文艺活动的发展历程 | 第28-40页 |
| 一、 陕甘宁边区文艺活动的早期开展 | 第28-32页 |
| (一) 抗日文艺团体的兴起 | 第28-30页 |
| (二) 抗日文艺团体的活动 | 第30-32页 |
| 二、 陕甘宁边区文艺活动的中期曲折 | 第32-36页 |
| (一) 创办部队艺术学校 | 第32-34页 |
| (二) 成立星期文艺学园 | 第34-35页 |
| (三) 陕甘宁文艺活动发展的曲折 | 第35-36页 |
| 三、 陕甘宁边区文艺活动的后期繁荣 | 第36-40页 |
| (一) 延安秧歌剧的兴起 | 第36-38页 |
| (二)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新气象 | 第38-40页 |
| 第三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文艺活动的主要成就 | 第40-50页 |
| 一、 文学作品形式多样 | 第40-42页 |
| 二、 期刊杂志蓬勃兴起 | 第42-44页 |
| 三、 话剧、电影大放异彩 | 第44-45页 |
| 四、 革命歌曲唱响山河 | 第45-46页 |
| 五、 文化教育欣欣向荣 | 第46-50页 |
| 第四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文艺活动的评价与思考 | 第50-59页 |
| 一、 陕甘宁边区文艺活动的评价 | 第50-55页 |
| (一) 陕甘宁边区文艺活动的特色 | 第50-53页 |
| (二) 陕甘宁边区文艺活动的作用 | 第53-55页 |
| 二、 陕甘宁边区文艺活动的思考 | 第55-59页 |
| (一) 充分尊重知识和人才 | 第55-56页 |
| (二) 文艺活动要实现思想和艺术的融合 | 第56页 |
| (三) 文艺活动要不断普及和提高 | 第56-57页 |
| (四) 文艺活动的当代意义 | 第57页 |
| (五) 传承和保留文艺精华和文艺精神 | 第57-59页 |
| 结语 | 第59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| 致谢 | 第65-68页 |
|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