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历史、地理
--
中国史
--
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(1919~1949年)
1920年代的宪政运行--以罗文干案为中心的考察
四川省参议会研究(1945-1949)
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研究
1919年福州事件及各方反应
抗战歌曲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宣传和社会动员
近代江西商会组织的演变与转型(1906-1953)
“九·一八”事变后民族复兴话语下国人对德国的认知
国统区学生爱国民主运动中的人心向背问题研究(1945-1947)
自由派学人对“民族复兴运动”的回应--基于《独立评论》的考察
五四时期《国民》杂志研究
1930年代甘肃省主席的更迭与西北政局变迁研究
建构与统合:20世纪30、40年代边疆研究刊物中的“中国”印象
赵恒惕“联省自治”与政局变动研究(1920-1926)
抗战时期新桂系对外传播活动研究
抗日战争时期绥远地区中国国民党武装力量研究
《益华报》与中国天主教会的抗战救亡(1937-1938)
中日奉天矿权纠纷研究(1905-1931)
东北女子参政活动研究(1912-1930)
外国记者助力中国抗战研究
伪满时期日本侵略东北活动中银行业作用研究
苏北革命根据地合作社与乡民生活(1941-1949)
四川省第十区禁烟问题研究(1935-1945)
五四时期京、沪地区科技类期刊研究(1915-1925)
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战思想研究
山东抗日根据地游击战战术研究
“九一八”事变前朝鲜银行在延边地区的活动研究
抗日根据地惩治汉奸研究
有关蒙古自治运动的报道与评论--以末次资料为中心
论20世纪20年代南满地区朝鲜族的反日运动
延安时期生命教育研究
兰州抗战文化宣传活动研究(1937-1945)
抗战时期五原地区的社会状况
张申府与早期共产主义运动(1918-1925)
苏兆征工人运动思想探究
民国时期中国对南沙群岛主权的维护研究--以九小岛事件为对象的考察
建国前后陕西剿匪斗争研究
抗战时期“巴蜀文化”命题的提出与研究述论
山东抗日根据地对伪军工作述评
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对日防空研究
爱国有罪—抵制日货运动中的除奸团及其法律困境(1927-1937)
沦陷时期武进县商会研究(1937-1945)
《申报》(1912-1949)博物馆史料初步整理与分析
抗战动员视野下女性主体意识的研究
安徽省保安武装建设研究(1927~1945)
《纽约时报》视角下的“九·一八”事变
烽火摇篮:抗战时期浙江难童的救济与教养
中日两国围绕广田三原则的谈判与国民政府的抉择
天津地区五四运动再研究:民间社会视角的考察
抗战时期之国民政府金矿业研究
全国抗战时期国民党派与非国民党派知识分子关于制宪问题的讨论
上一页
[11]
[12]
[13]
[14]
[15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