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26页 |
一、研究旨趣 | 第9-11页 |
二、学术史回顾 | 第11-18页 |
(一)1949年前宛西自治活动的相关记载 | 第11-12页 |
(二)1949年至文革时期的相关研究 | 第12-13页 |
(三)文革结束后大陆、台湾及西方的研究 | 第13-15页 |
(四)20世纪90年代后宛西自治研究在大陆的繁荣 | 第15-18页 |
三、当前学术界的主要研究特点 | 第18-22页 |
(一)背景性以及综述类文章 | 第18-19页 |
(二)以人物为主题的个人研究或群体研究 | 第19-20页 |
(三)对于自治运动指导思想——“三自主义”的相关研究 | 第20页 |
(四)有关自治具体施政方针政策的研究 | 第20-21页 |
(五)有关个人、社会与国家关系层面的深层探讨 | 第21页 |
(六)比较研究 | 第21-22页 |
四、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| 第22-24页 |
(一)“描述麻雀”渐已成型,“解剖麻雀”尚嫌不足 | 第22页 |
(二)相关史料的财匮力绌 | 第22-23页 |
(三)现有史料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 | 第23页 |
(四)理论解释仍显单薄,史论结合需进一步提升 | 第23-24页 |
五、行文构思及研究突破点 | 第24-26页 |
(一)创新之处 | 第24-25页 |
(二)行文构思 | 第25-26页 |
第一章 宛西乡土 | 第26-39页 |
一、宛西社会总论 | 第26-27页 |
二、宛西传统社会:乡绅、官府与民众 | 第27-29页 |
三、宛西盗匪危机 | 第29-32页 |
四、转型下的畸变 | 第32-39页 |
(一)官府的孱弱无力 | 第32-33页 |
(二)传统乡绅的分化 | 第33-37页 |
(三)所谓乡土危机 | 第37-39页 |
第二章 自治之路 | 第39-63页 |
一、由国家而本土:彭禹廷返乡 | 第39-47页 |
(一)剿匪与保民:对宛西社会结构的重铸 | 第39-42页 |
(二)拉或打:对待乡绅的不同的态度 | 第42-44页 |
(三)镇平还是侯集:政治中心何处放 | 第44-47页 |
二、从矮子到将军:本土派乡绅崛起之路 | 第47-54页 |
(一)由寨及政:别廷芳夺取内乡县军政权力 | 第47-51页 |
(二)乡绅主事:陈舜德的主动担当 | 第51-53页 |
(三)革命党回归:宁洗古的一腔热血 | 第53-54页 |
三、宛西权势转移总论 | 第54-58页 |
(一)四县精英夺权道路之比较 | 第55-56页 |
(二)宛西之变:社会网络的解体与重构 | 第56-58页 |
附:彭禹廷与红枪会 | 第58-63页 |
第三章 三自主义 | 第63-86页 |
一、理论缘起 | 第64-66页 |
二、“三自”架构 | 第66-76页 |
(一)三民主义宛西化:三自主义与三民主义 | 第66-69页 |
(二)理论剖析:自卫、自治与自富 | 第69-76页 |
三、顺境至逆境 | 第76-80页 |
(一)有利的外部大环境 | 第76-78页 |
(二)渐变的外部局势 | 第78-80页 |
四、沿袭与流变 | 第80-86页 |
(一)沿袭之举 | 第80-81页 |
(二)流变之处 | 第81-86页 |
第四章 昙花绽放 | 第86-100页 |
一、自治导师之死 | 第86-92页 |
(一)宁洗古被刺案 | 第86-88页 |
(二)以下犯上:捕杀县长阚葆贞 | 第88-90页 |
(三)自治外扩:南召与新野自治运动 | 第90-92页 |
二、真的是“人亡政息”? | 第92-96页 |
(一)地方主义的悲剧 | 第92-93页 |
(二)由对抗走向合作:别廷芳的新策略 | 第93-94页 |
(三)更彻底的革命来袭:新民主主义浪潮 | 第94-96页 |
三、宛西自治启示录:乡村建设走向何处 | 第96-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06页 |
彭禹廷生平大事记 | 第106-110页 |
彭禹廷悼词挽联选录 | 第110-111页 |
后记 | 第111-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