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引言 | 第7-19页 |
(一) 选题缘由 | 第7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7-15页 |
(三) 选题的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(四) 研究内容、研究目标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6-17页 |
(五)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(六)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| 第17-19页 |
一、中央苏区社会治理的背景 | 第19-30页 |
(一) 相对隔绝的地缘环境 | 第19-21页 |
1. 复杂险要的地理环境 | 第19-20页 |
2. 军阀争斗的生存夹缝 | 第20-21页 |
3. 数省交界的政治真空 | 第21页 |
(二) 日渐衰败的传统经济 | 第21-25页 |
1. 生产关系十分落后 | 第21-22页 |
2. 经济发展极其缓慢 | 第22-23页 |
3. 农民负担沉重不堪 | 第23-25页 |
(三) 较为孱弱的社会力量 | 第25-30页 |
1. 封建统治的强势挤压 | 第25-26页 |
2. 乡村社会的管理(政权)缺位 | 第26-27页 |
3. 宗族势力的全面渗透 | 第27-28页 |
4. 发展进步的社会文明 | 第28-30页 |
二、中央苏区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 | 第30-45页 |
(一) 改革社会结构 | 第30-34页 |
1.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| 第30-31页 |
2. 建立新型生产关系 | 第31-33页 |
3. 建构革命文化世界 | 第33-34页 |
(二) 改造社会关系 | 第34-38页 |
1. 改革封建土地关系 | 第34-36页 |
2. 摧毁封建宗族关系 | 第36-37页 |
3. 改造家庭婚姻关系 | 第37-38页 |
(三) 建立社会组织 | 第38-42页 |
1. 发展政治性组织 | 第38-39页 |
2. 壮大军事自卫性组织 | 第39-40页 |
3. 培育经济性组织 | 第40-41页 |
4. 完善慈善救济性组织 | 第41-42页 |
(四) 兴办社会事业 | 第42-45页 |
1. 全面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| 第43-44页 |
2. 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 | 第44-45页 |
三、中央苏区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 | 第45-52页 |
(一) 革命性 | 第45-46页 |
1. 顺应历史进步的潮流 | 第45页 |
2. 社会治理的根本性转型 | 第45-46页 |
(二) 阶级性 | 第46-47页 |
1. 强化阶级意识 | 第46-47页 |
2. 坚持阶级标准 | 第47页 |
(三) 曲折性 | 第47-49页 |
1. 方针政策的进与退 | 第47-48页 |
2. 治理空间的伸与缩 | 第48-49页 |
(四) 开拓性 | 第49-50页 |
1.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新探索 | 第49页 |
2.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| 第49-50页 |
(五) 嵌入性 | 第50-52页 |
1. 服务中共使命 | 第50页 |
2. 嵌入政权治理 | 第50-52页 |
四、中央苏区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 | 第52-57页 |
(一)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在曲折中渐渐萌生 | 第52-53页 |
(二) 以多元为特征的社会治理机制在探索中逐步发展 | 第53-54页 |
(三) 以法治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方式在转型中初步形成 | 第54-55页 |
(四) 以制度为根本的社会治理保障在实践中有序运行 | 第55-57页 |
结论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在读期间发表成果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