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中国史论文--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(1919~1949年)论文--“五四”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(1919~1924年)论文

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再研究--以原因、影响为重点的探索

中文提要第4-7页
abstract第7-11页
绪论第15-29页
    一、选题意义第15-17页
    二、概念界定第17-19页
    三、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-24页
    四、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第24-27页
    五、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7-29页
第一章 宏大背景的再考察:大罢工的舞台和环境第29-61页
    第一节 京汉铁路的自主化过程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筑路之倡议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筹款之波折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筑路与赎路第31-32页
    第二节 京汉铁路沿线地理环境第32-4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地形地貌与气候物产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区域中心地的形成第35-40页
    第三节 京汉铁路沿线社会环境第40-5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兵匪之患第40-5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铁路危机第50-5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洋人洋物第56-59页
    小结第59-61页
第二章 内在动因的再审视:铁路工人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力量成长第61-119页
    第一节 工作状况第61-7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基本样态第61-6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福利待遇第65-7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大众文化第72-77页
    第二节 生存困境第77-9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生活困境第77-8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工作困境第81-9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法制困境第90-94页
    第三节 分裂性因素与早期反抗第94-10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政治性分裂第94-9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地缘性分裂第98-10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早期反抗模式第103-106页
    第四节 力量成长第10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工人群体的觉醒第106-11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工人群体的变化第111-117页
    小结第117-119页
第三章 外在动因的再探讨:大罢工之各种触发因素的积聚第119-173页
    第一节 国内外罢工潮流的影响第119-13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国内罢工潮流兴起的历史条件第119-12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诱发罢工的因素第124-132页
    第二节 灾荒的影响第132-13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灾害与恐慌第132-13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政府的财政窘况及应对第135-13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灾荒与北方铁路工人罢工第138-139页
    第三节 中共的介入第139-16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早期中共对工运工作的探索第139-14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中共在京汉路开展工运工作的困难及对策第142-147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中共对工人帮口组织的利用与改造第147-164页
    第四节 北洋政府的防控第164-17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北京政府对“过激主义”的防范第164-16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北京政府对工潮的恐慌与压制第167-172页
    小结第172-173页
第四章 即时反应的再分析:大罢工爆发后的各方反应与博弈第173-237页
    第一节 大罢工的爆发第173-176页
    第二节 社会各界对大罢工的反应第176-19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工界第176-18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学界第182-187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商界第187-193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政界(议员)第193-195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列强第195-197页
    第三节 北洋政府的应对第197-22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军政当局对此次事件武力镇压的原因第198-20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北洋政府的应对措施第205-224页
    第四节 二七惨案后的救济工作第224-23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救济工作面临的困境第224-22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国共两党的救济活动第226-231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救济工作中的国共冲突第231-235页
    小结第235-237页
第五章 后续效应的再思考:革命史视野下的罢工效应与符号流播第237-306页
    第一节 大罢工的社会效应第237-26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的效应第237-25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关于效应的社会认知和反思第250-264页
    第二节“二七”符号的建构和传播第264-29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二七”符号的初步建构第264-27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二七”符号的强化和传播第271-290页
    第三节 政治符号与社会动员:“二七”纪念与近代中国革命第290-30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二七”纪念与国民大革命第291-29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二七”纪念与土地革命战争第295-30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“二七”纪念与抗日战争第300-302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“二七”纪念与解放战争第302-305页
    小结第305-306页
结语第306-308页
参考文献第308-319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319-320页
后记第320-322页

论文共32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休谟问题”的析构知识论探究
下一篇:《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》—土谢图汗部记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