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2页 |
1.1 研究缘起 | 第8页 |
1.2 概念界定 | 第8-9页 |
1.3 学术史的梳理 | 第9-11页 |
1.4 学术价值 | 第11-12页 |
第2章 抗战前的中共宣传 | 第12-29页 |
2.1 独声与协奏: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后的中共宣传 | 第12-15页 |
2.1.1 中共成立初期的宣传 | 第12-13页 |
2.1.2 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宣传 | 第13-15页 |
2.2 战鼓擂:十年内战时期的中共宣传 | 第15-29页 |
2.2.1 对擂:国共两党的宣传战 | 第15-20页 |
2.2.2 “暧昧”:第三方媒介眼中的中共面相 | 第20-23页 |
2.2.3 海外舆论中的中共复杂面相 | 第23-26页 |
2.2.4 西风烈:中共宣传的艰难探索 | 第26-29页 |
第3章 命运交响曲:《新华日报》对中共的宣传 | 第29-68页 |
3.1 “插向国统区的一面红旗”——《新华日报》概况 | 第29-34页 |
3.1.1 创办背景及历史沿革 | 第29-30页 |
3.1.2 组织构成及人员配置 | 第30-34页 |
3.2 重塑:《新华日报》里的中共形象 | 第34-46页 |
3.2.1 重塑中共高层形象 | 第36-41页 |
3.2.2 重塑中共控制区印象 | 第41-45页 |
3.2.3 重塑中共武装力量形象 | 第45-46页 |
3.3 夹缝中的斗智斗勇 | 第46-68页 |
3.3.1 繁芜杂乱的国统区舆论 | 第46-49页 |
3.3.2 皮里阳秋的智慧 | 第49-68页 |
第4章 共鸣与渲染之红:重塑中共形象的解析 | 第68-89页 |
4.1 引吭高歌的大义:《新华日报》之于抗日战争 | 第68-73页 |
4.2 通向胜利的号角:《新华日报》之于解放战争 | 第73-79页 |
4.3 形象的魅力:政治学角度的解读 | 第79-85页 |
4.4 舆论的力量:新闻学视角的诠释 | 第85-89页 |
结语 | 第89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95页 |
致谢 | 第95-9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