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8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| 第8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1.2 研究现状 | 第8-11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1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1.3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2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1.4 研究的重点、难点和预期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1.4.1 研究的重点、难点 | 第12页 |
1.4.2 预期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群众武装概述及百团大战之前的情形 | 第13-19页 |
2.1 群众武装概述 | 第13-15页 |
2.1.1 群众武装的含义 | 第13页 |
2.1.2 群众武装的类型、特点 | 第13-14页 |
2.1.3 群众武装的来源、任务 | 第14-15页 |
2.2 百团大战以前晋察冀根据地群众武装的发展历程 | 第15-17页 |
2.2.1 百团大战以前群众武装的不断壮大 | 第15-16页 |
2.2.2 百团大战以前群众武装的主要斗争 | 第16-17页 |
2.3 百团大战以前群众武装工作的得失 | 第17-19页 |
2.3.1 百团大战以前群众武装工作的经验 | 第17-18页 |
2.3.2 百团大战以前群众武装工作的教训 | 第18-19页 |
第三章 百团大战期间晋察冀根据地群众武装的动员与组织 | 第19-27页 |
3.1 以情动之、以利促之—群众武装的有效动员 | 第19-22页 |
3.1.1 群众武装动员的具体实践 | 第19-20页 |
3.1.2 群众武装动员的主要方式 | 第20-21页 |
3.1.3 群众武装动员的显著成效 | 第21-22页 |
3.2 以纪律之、以势导之—群众武装的组织管理 | 第22-27页 |
3.2.1 群众武装的训练 | 第22-24页 |
3.2.2 群众武装的生产 | 第24-25页 |
3.2.3 群众武装的战斗 | 第25-27页 |
第四章 百团大战期间晋察冀根据地群众觉醒促实践 | 第27-33页 |
4.1 模范队在根据地的实践 | 第27-28页 |
4.2 青抗先在根据地的实践 | 第28-29页 |
4.3 妇女自卫队在根据地的实践 | 第29-30页 |
4.4 儿童团在根据地的实践 | 第30-33页 |
第五章 百团大战期间晋察冀根据地群众武装工作的历史审视 | 第33-40页 |
5.1 群众武装工作成功的原因 | 第33-36页 |
5.1.1 奋起反抗日军的残酷暴行 | 第33页 |
5.1.2 拥有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 | 第33-34页 |
5.1.3 有力推行的政治经济改革 | 第34-35页 |
5.1.4 结合群众参战的心理动员 | 第35-36页 |
5.2 群众参加革命后的社会影响 | 第36-37页 |
5.2.1 推动了社会阶级的层级流动 | 第36-37页 |
5.2.2 缓和了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 | 第37页 |
5.3 晋察冀根据地群众武装工作的历史经验 | 第37-40页 |
5.3.1 必须坚持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| 第37-38页 |
5.3.2 必须坚持加强纪律规范和自身建设 | 第38页 |
5.3.3 必须坚持“劳武结合”的工作原则 | 第38页 |
5.3.4 必须坚持“三位一体”的武装体系 | 第38-40页 |
结论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