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历史、地理
--
中国史
--
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(1949年~)
“面对面”到“背靠背”:土改时期云南华侨地主斗争策略分析--以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土改口述史调查为例
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中电影记者形象建构研究
湖北黄冈地区土改复查研究(1951-1953)
“慢半拍”:合作化时期农民的参与行为研究--以吉林省永合村农民口述史调查为据
典型政治:救灾背景下湖南首个高级社的产生机制--基于湖南省洞庭围村的口述史调查
“随机应变”:合作化时期富农入组入社的行为策略研究--以安徽省来安县合作化当事人口述为据
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国家监察制度变迁研究
建国初武汉市总工会研究(1949-1956)
权力的再家族化:合作化时期家族对基层社会的重组及逻辑--基于云南省镇雄县老场村的调查
山东省扫盲运动研究(1949-1960)
新中国成立初期石家庄中小学教育改造研究(1949-1956)
1963年海河水灾的灾害社会心理研究--以邢台专区为例
1950—1952年北京市“增产节约运动”研究
被改造的铁匠铺: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路径及其政治效应--以河南沁阳城关镇铁业社为例
生存压制:合作化运动中单干户入社的动员机制研究--以江苏省海安县Y村口述史为据
建国初期湖北省土改工作队的基本状况考察(1949-1953)
“逃避”到“抵抗”:合作化对期中农“反行为”研究--以甘肃省张川县川王乡合作化口述调查为例
建国初期湖北省增产节约运动研究(1950-1952)
土地改革对少数民族土地观念的改造与重塑--以云南省武定县一个彝族村庄为例
“落后分子”:合作化时期的身份塑造及政治影响--以冀中地区18位老人口述资料为据
改革开放以来的“国学热”研究
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研究
1950年代“学中长”运动研究
上山下乡运动的动机再探析--以毛泽东对理想社会的探索为视角
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研究(1950-1990)
建国初期上海茶叶业同业公会(筹备会)研究(1949-1956)
上海丝绸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(1949-1956)
上海内河航运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(1949-1957)
湘湖开垦过程中国家与基层社会关系研究(1949-1976)
20世纪50年代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研究--以上海县上联袜厂为中心
松江专区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
中国农业银行三次废立的历史研究(1951-1965)
内蒙古接收“三千孤儿”的历史考察及启示研究
新中国建立初期包头城市移民研究--以昆都仑区为中心
建国初期北京市政建设与城市发展(1949—1952)
社会动员组织机制研究(1953-1956)--以福建省工会组织为例
《平原日报》研究(1949-1952)
建国以来纪检监察体制的历史演进及其改革路径研究
浙江省黄岩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:1956~1981年
驻马店“75·8”水灾及救助研究
1962-1980年新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
建国初期新型婚姻家庭关系下的妇女解放研究(1949-1956)
毛泽东发动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动机再研究
冷战后美国对台军售问题研究:兼论中国应对
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研究--以《新建设》杂志为视角
蒙中友好关系述论(1949-1966)
1949-1960年兰州市移民研究
1949-1956年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资本主义政策述论
志愿军战俘去台原因探索
20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自治区精简城镇人口问题研究
上一页
[1]
[2]
[3]
[4]
[5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