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0-16页 |
1 选题缘起及意义 | 第10页 |
2 学术史回顾 | 第10-16页 |
2.1 宏观研究 | 第10-13页 |
2.2 个案研究 | 第13-16页 |
第1章 北京市“增产节约运动”的兴起 | 第16-25页 |
1.1 北京市开展“增产节约运动”的背景 | 第16-20页 |
1.1.1 严重的财政经济形势 | 第16-17页 |
1.1.2 抗美援朝的现实需求 | 第17-19页 |
1.1.3 中央政府的号召 | 第19-20页 |
1.2 北京市“增产节约运动”的发展 | 第20-25页 |
1.2.1 萌芽阶段(1950.6——1951.9) | 第20-21页 |
1.2.2 发展阶段(1951.10——1952.5) | 第21-22页 |
1.2.3 全面展开阶段(1952.6——1952.12) | 第22-25页 |
第2章 北京市“增产节约运动”的组织宣传 | 第25-39页 |
2.1“增产节约运动”的组织机构 | 第25-31页 |
2.1.1 北京市爱国增产节约竞赛委员会 | 第25-27页 |
2.1.2 北京市总工会 | 第27-30页 |
2.1.3 北京市抗美援朝分会 | 第30-31页 |
2.2“增产节约运动”的宣传手段 | 第31-39页 |
2.2.1 报刊宣传 | 第31-34页 |
2.2.2 表演会 | 第34-35页 |
2.2.3 展览会 | 第35-36页 |
2.2.4 奖励会 | 第36-39页 |
第3章 北京市开展“增产节约运动”的具体措施 | 第39-60页 |
3.1 工业生产中的“增产”措施 | 第39-49页 |
3.1.1 发动职工制定计划 | 第39-42页 |
3.1.2 动员职工改进技术 | 第42-45页 |
3.1.3 推广先进生产经验 | 第45-49页 |
3.2 各行业中的“节约”措施 | 第49-53页 |
3.2.1 各机关单位的措施 | 第50-52页 |
3.2.2 节省原料降低成本 | 第52-53页 |
3.3 加强管理以保障“增产节约” | 第53-60页 |
3.3.1 汇报检查制度 | 第53-55页 |
3.3.2 查定工作 | 第55-56页 |
3.3.3 改进管理方法 | 第56-60页 |
第4章 北京市“增产节约运动”的成就与不足 | 第60-80页 |
4.1 北京市“增产节约运动”的成就 | 第60-68页 |
4.1.1 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| 第60-65页 |
4.1.2 有力支援抗美援朝运动 | 第65-67页 |
4.1.3 促进了干部队伍建设 | 第67页 |
4.1.4 职工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| 第67-68页 |
4.2 北京市“增产节约运动”的特点 | 第68-73页 |
4.2.1 辐射范围广 | 第69-70页 |
4.2.2 执行力度强 | 第70-71页 |
4.2.3 群众积极性高 | 第71-73页 |
4.3 北京市“增产节约运动”存在的问题 | 第73-80页 |
4.3.1 安全工作不到位 | 第73-75页 |
4.3.2 存在贪污浪费现象 | 第75-76页 |
4.3.3 领导干部“另类”行为 | 第76-78页 |
4.3.4 奖励问题 | 第78-80页 |
结语 | 第80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92页 |
致谢 | 第92-9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