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历史、地理
--
中国史
明代京城巡捕营探析
渤海、新罗与唐关系比较研究
邹伯奇数学工作研究
近代报刊中的战后国民政府接收西沙群岛事件
试论19世纪70年代中日围绕“琉球问题”的交涉及其影响
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读经论争问题研究(1927-1937)
晚清婺源商人在广东之研究
曲折与统合:山东抗日根据地“整支”研究(1943-1945)
清代祀孔典制变迁的历史考察
汉代女性理想人格研究
汉代原配妻子研究
清代广东西路海防地理专题研究
西园精舍本《事林广记》研究--以饮食类、算法类、杂术类为中心
论张海鹏的台湾史研究
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纳妾现象研究--以《盛京时报》刊载为中心
1924年北洋大学“驱冯”运动研究
明代德州正左二卫初探
袁世凯与北洋新军现代化
民国时期妇女经济独立问题研究--以《女青年》(1925-1937)为中心的考察
明代泉州地区卫所及其与地方社会的关系
金朝遣高丽使臣群体研究
明末降后金武将群体研究
《明英宗实录》诏令研究
明代宦官张永研究
春秋社会私通现象研究
史学史视野下的清代《三国志》史评研究
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的舆论宣传(1931.9-1932.2)
章太炎与筹边公署(1912-1913)
金代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研究
唐宋饮食文化专题研究
社会文化变迁与北朝儒者地位的沦落
被改造的铁匠铺: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路径及其政治效应--以河南沁阳城关镇铁业社为例
《新东方》(1940-1944)研究
清代湘西苗疆书院及其现代启示
传统教育的离异与回归--从经心书院到存古学堂(1869—1911)
《塑造“小国民”:全国儿童年研究1935.8-1936.7)》
《史记》与《孔子家语》异文考校--以“三家注”为中心
从《战时中国》(China at War)看国民政府对美抗战宣传(1937-1945)
裂缝中的生存:中共早期农会组织研究--以大别山地区为例
抗战时期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员会研究(1940-1943)
民国时期的海关监督--以1931年两湖堤工捐事件为例
《新政和革命交织下的疆臣陈夔龙》
留学前后:留日士官生群体特征研究
近代汉口公共卫生的官民互动(1900-1930)
解放战争中战略反攻时期临汾、晋中战役的再探讨
国民政府时期的教授从政类型化研究
清代湖北进士研究--基于《清代硃卷集成》的量化研究
《后汉纪》与《资治通鉴》的东汉史编撰比较研究
生存压制:合作化运动中单干户入社的动员机制研究--以江苏省海安县Y村口述史为据
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研究
上一页
[24]
[25]
[26]
[27]
[28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