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绪论 | 第9-14页 |
一、选题意义 | 第9页 |
二、相关研究评述 | 第9-12页 |
三、本文主要内容、创新点及不足 | 第12-14页 |
(一) 主要内容 | 第12页 |
(二) 创新点及不足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两京制的确立与巡捕机构的历史沿革 | 第14-22页 |
一、明代两京制的确立及北京的治安情况 | 第14-19页 |
(一) 明代两京制的确立 | 第14-15页 |
(二) “京城”的范围 | 第15-16页 |
(三) 明代北京的治安情况 | 第16-19页 |
二、巡捕机构的历史沿革 | 第19-22页 |
第二章 巡捕营的建置、职能与营务 | 第22-47页 |
一、巡捕营的建置与规模 | 第22-31页 |
(一) 巡捕营的设置背景 | 第22-23页 |
(二) 巡捕营的建立 | 第23-25页 |
(三) 巡捕营的建置 | 第25-30页 |
(四) 巡捕营的操练 | 第30-31页 |
二、巡捕营将领的选任与调动 | 第31-36页 |
(一) 巡捕营将领的选任 | 第31-34页 |
(二) 巡捕营将领的调动 | 第34-36页 |
三、巡捕营的职能 | 第36-40页 |
(一) 巡逻捕盗 | 第36-38页 |
(二) 管制和清逐游民 | 第38-39页 |
(三) 临时性任务 | 第39-40页 |
四、巡捕营衣装粮饷和马匹供给 | 第40-43页 |
(一) 巡捕营的衣装粮饷供给 | 第40-41页 |
(二) 巡捕营的马匹供给 | 第41-43页 |
五、巡捕营的奖惩制度 | 第43-47页 |
第三章 巡捕营与京城其他相关治理机构之间的关系 | 第47-67页 |
一、巡捕营与五城兵马司 | 第47-51页 |
二、巡捕营与京卫 | 第51-55页 |
(一) 巡捕营和锦衣卫的关系 | 第52-54页 |
(二) 巡捕营与其他京卫的关系 | 第54-55页 |
三、巡捕营与顺天府宛平、大兴二县 | 第55-57页 |
四、巡捕营与都察院巡城御史 | 第57-59页 |
五、巡捕营与巡视京营科道官 | 第59-60页 |
六、巡捕营与六部及六科 | 第60-67页 |
(一) 巡捕营与兵部、兵科给事中 | 第61-64页 |
(二) 巡捕营与工部、工科给事中 | 第64页 |
(三) 巡捕营与户部、户科给事中 | 第64-66页 |
(四) 巡捕营与吏部 | 第66页 |
(五) 巡捕营与礼部、刑部 | 第66-67页 |
第四章 巡捕营对明代京城治安的影响及在治安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| 第67-78页 |
一、巡捕营对明代京师治安起到的积极作用 | 第67-70页 |
(一) 桂勇督领巡捕营期间——屡建功绩 | 第67-69页 |
(二) 嘉靖中后期至明朝灭亡——捕盗职能弱化 | 第69-70页 |
二、巡捕营的局限性及存在的问题 | 第70-75页 |
(一) 职能单一 | 第70页 |
(二) 将官私役巡捕军 | 第70-72页 |
(三) 缺员及战斗力低下 | 第72-75页 |
三、巡捕营在明代京师治安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| 第75-78页 |
(一) 明代京师治安管理体系的特点 | 第75-76页 |
(二) 巡捕营在明代京师治安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| 第76-78页 |
结语 | 第78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