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中国史论文--半殖民地、半封建社会(1840~1949年)论文--清后期(1840~1911年)论文

传统教育的离异与回归--从经心书院到存古学堂(1869—1911)

中文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页
绪论第10-21页
    一、选题缘起及意义第10-13页
    二、研究回顾与综述第13-16页
    三、研究时段的说明与研究重难点第16-18页
    四、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8-19页
    五、研究思路与问题意识第19-21页
第一章 经心书院的创办(1869—1894)第21-40页
    第一节 湖北的社会环境第21-2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社会经济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士风民气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传统教育第23-26页
    第二节 张之洞与经心书院的创办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经世致用——张之洞的教育思想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经心书院——张之洞的教育实践第28-29页
    第三节 甲午战前经心书院的发展概况第29-3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宗旨与教育活动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管理与师生情况第31-39页
    小结第39-40页
第二章 传统教育的离异从经心书院到勤成学堂(1894—1904)第40-51页
    第一节 甲午战后的书院改制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传统教育的弊端与调整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改制的舆论准备第42-43页
    第二节 离异:经心书院的改革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管理改革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教法改革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课程改革第44-46页
    第三节 新政时期的书院改制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书院改设学堂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从经心书院到勤成学堂第48-50页
    小结第50-51页
第三章 传统教育的回归存古学堂的酝酿与创办(1904-1911)第51-61页
    第一节 存古学堂的酝酿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张之洞与存古学堂的创办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从勤成学堂到存古学堂第53-54页
    第二节 回归:存古学堂的创办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办学宗旨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师资与生员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课程设置与考核第55-58页
    第三节 存古学堂的发展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存古学堂的发展与停办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传统教育的自我调适第59-60页
    小结第60-61页
第四章 离异与回归:近代化背景下的传统教育第61-69页
    第一节 湖北教育近代化的特征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改革派主导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教育与政治改革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非单线发展第65-66页
    第二节 近代化背景下的传统教育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传统教育的本土基础与价值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近代化的双重制约因素第67-68页
    小结第68-69页
结论第69-71页
附录一: 《经心书院集》第71-75页
附录二: 《经心书院续集》第75-80页
附录三: 经心书院历任院长及教习第80-81页
参考文献第81-88页
致谢第88页

论文共8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校教师发展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
下一篇:大学生公德意识及其培育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