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中国文学
--
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
--
诗歌、韵文
--
新诗
金哲诗艺术特征研究
“叛逆的手”-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女性诗歌
介入与建构:1980年代的《星星》诗刊研究
哥布双语诗歌创作研究
韩东创作理念研究
论新时期以来女性诗歌的日常化书写
超现实主义现代变异的诗学意义与中国化想象
新世纪少数民族诗歌的空间观照
北中国的辽远想象-1978年以来晋北诗歌研究
1976-1985年的山西诗歌研究
穿越时光的精神烛照—论1927-1937年左翼诗歌的现代性追求
盛静霞及其旧体诗词之研究
废名诗歌空间叙事研究
在挣扎中生存--论朱湘的矛盾性格及悲剧性
“余秀华现象”受众文化心理阐析
《晨报副刊》与二十年代新诗坛
“黄皮书”与1968-1973年北京地下诗歌研究
中国现代新诗语言形态特征及其发生研究
叙述与确认:民国时期新诗选本研究
郑小琼诗歌研究--以“打工文学”为背景
朱湘对中国新诗形式建设的探索
新世纪蒙古族女性诗人作品统计研究
现代空间诗歌基本范畴研究
郑敏新诗观研究
南永前诗歌研究
分裂与重构—从空间角度看两岸当代诗歌的后现代性
论沈从文的诗歌创作
《中华诗词》与新时期旧体诗词的传播及创作研究
鲁迅旧体诗及其当代传承研究
林徽因诗歌艺术“三美”——“色彩感”、“音乐性”、“建筑意”
陈敬容诗歌语言艺术研究
论于坚持歌的语言艺术
徐訏新诗意象研究
绿原晚年生命诗学探析
新诗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阐释--以袁可嘉为中心的研究
挣脱文字梦魇后的舞蹈与歌唱--新诗的语言和形式
“90后”诗歌研究
在传统与现代之间--周梦蝶诗歌论
从“暗恐”出发的自我找寻--论陆忆敏的诗歌写作
王家新2000年以来诗思诗作研究--以“晚期”为切入点
汪国真现代诗歌意义化辞格研究
戴望舒诗歌创作研究--以其对中西文学资源的吸收、整合为中心
从“倩巧”走向“圆美”--辛笛新诗创作论
反刍与洄流:当代“文学藏区”汉语诗歌文化融合动力机制论
论当代女性诗歌中性别操演的三种类型--以舒婷、翟永明、王小妮为例
论穆旦诗歌的隐微写作(1957-1976)
庄子的“心斋”与欧阳江河的诗歌创作
《自行车》诗歌民刊研究
鲁迅与九叶诗派关系研究
当代先锋诗歌与中国诗歌传统之关系研究
上一页
[5]
[6]
[7]
[8]
[9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