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中国文学
--
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
--
诗歌、韵文
--
新诗
20世纪上半叶现代汉诗的叙事形态
“幸福”如何可能--论海子诗歌创作
郑敏40年代咏物诗研究
论臧棣诗歌的轻逸与凝重
都市体验与文化嬗变:城市题材诗歌的近代转型
于右任诗歌研究
虚构的前瞻性--欧阳江河诗歌写作演变论
舒婷诗歌与基督教文化
徘徊于政治性与诗性之间--20-50年代政治抒情诗的非诗问题
翟永明诗论
论尼采对海子诗歌创作的影响
十七年诗歌经典化
论杨炼的海外诗歌写作
穆旦早期诗歌中的象征系统研究
车延高诗歌古典意象研究
黔西北诗人群研究
新时期贵州长诗研究
跨文化视野下李金发审美现代性研究
论1940年代穆旦对奥登诗歌知性特征的接受与转化
诗性直觉的天才呈现--余秀华诗歌创作论
台湾“现代派”诗研究
“归来派”诗歌创作论
回顾与探索—二十一世纪藏族诗歌研究
新时期藏族格律诗演变研究
浅析顾城性格色彩与其诗歌创作的关系
梁宗岱诗论的生成机制研究
翻译诗歌与近代诗歌革新研究
丘逢甲诗歌研究
诗学 文本阐释 文化研究--论纳·赛西雅拉图学术论文著作研究
四十年代九叶诗派悲剧意识探析
从“反语义”到语词的“乌托邦”--于坚诗论中的语言观探析
解放区诗歌论纲
位移:1957至1964年《诗刊》诗歌在文化弱势中的变异抉择
网络诗歌论
于坚诗歌中的感官世界
余光中诗歌乌托邦论
生命谛视·宇宙境界与诗学理想--洛夫“天涯美学”论纲
传统与现代的契合--论余光中诗歌创作道路
论唐加勒克·卓勒德诗歌中的哲学思想
生命之路与临渊之歌--论新时期“寻根”诗歌的“史诗性”倾向
废名诗学研究--以《谈新诗》为中心
论新诗在形式上的探索经验(二十世纪上半叶)
一禾发千枝--《十月》诗歌专栏(1987-1989)研究
中国当代女性诗歌中的镜子意象
断裂的连接:试论新诗跨行
水·绘·仙侣--试论柏桦《水绘仙侣》的诗歌观、生活观及诗歌技术
《烏瞰圖》的恐怖意识研究
诗歌到现象为止--论海男诗歌的当代性
小凉山诗人群研究
1990年代以来汉语诗歌创作与批评中的主体性表现举证
上一页
[4]
[5]
[6]
[7]
[8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