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诗歌、韵文论文--新诗论文

论穆旦诗歌的隐微写作(1957-1976)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1 导论第8-15页
    1.1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第8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缘起第8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综述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穆旦研究现状综述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施特劳斯解释学在文学研究中的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与重难点、创新点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施特劳斯解释学之外:文本细读法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本研究的重难点、创新点第14-15页
2 施特劳斯的解释学与 “隐微写作”理论第15-23页
    2.1 施特劳斯解释学概要第15-16页
    2.2 “隐微写作”理论对文学批评的启示第16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《迫害与写作艺术》其书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隐微写作理论及文学批评视野中含义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文本细读与隐微写作第20-21页
    2.3 “迫害”之下:穆旦诗歌中的悖论与阐释空间第21-23页
3 作为显白文本的穆旦50年代诗歌第23-36页
    3.1 穆旦50年代写作背景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国内50年代诗歌界概况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穆旦50年代诗歌写作总论第25-26页
    3.2 显白的三个维度第26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写作动因外在化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预期读者公开化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文本语言浅白化第30-31页
    3.3 “合唱”之余的 “独语”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《葬歌》悖论式书写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《去学习会》的复义结构第33-36页
4 穆旦70年代诗歌的隐微写作第36-53页
    4.1 穆旦70年代写作背景第36-38页
    4.2 穆旦70年代诗歌的隐微写作第38-40页
    4.3 穆旦70年代隐微写作的几个主题第4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现代文明与 “异化”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穆旦式的 “我不相信”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价值多元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传统与现代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理想第49-51页
    4.4 隐微写作的意义第51-53页
结语第53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55页

论文共5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低压湿式氧化降解模拟石油废水的研究
下一篇: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