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中国文学
--
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
--
诗歌、韵文
--
新诗
重庆抗战诗歌的期刊媒介场域研究
论张枣诗歌的对话结构
论新月派艺术主张中的唯美主义思想
顾城“童话世界”的审美建构
论女性意识视域下的当代女性诗歌
当前汉诗的民族品性建构:杨键诗歌研究
论90年代以来诗歌中的“身体”
地方文化视野下的地方文献研究--以福州华侨文化为例
词语的形而上学—欧阳江河诗歌论
论胡适《尝试集》的启蒙思想
身份游离与文化资本-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民间写作考察
朦胧文学语义的视觉解读--顾城朦胧诗的插图创作实践
从浪漫主义到存在主义--冯至诗歌自然意象的演变
1976年后的《诗刊》诗评研究
顾城中后期诗歌研究
“文革”知青诗歌研究
试论冯至对生命存在的本质与意义的探寻
论冯至诗歌的生命焦虑
大庆诗歌文化多元性研究
论中国现当代海洋诗中的海洋意识
突围者的足音—穆旦诗歌简论
柳亚子(1912-1936)诗歌研究
从比较文学视域论冯至《十四行集》的自然观
中西诗艺的契合--论戴望舒的诗歌创作道路
《女神》的诞生--从海外语境看郭沫若的异军突起
吴宓旧体诗词创作论
《晨报副刊》新诗史论
林夕歌词的诗性研究
农冠品诗歌族性写作研究
论“诗是做出来的”--闻一多诗学思想研究
《花的原野》刊物骏马主题诗歌研究
林庚新诗格律理论探析--新诗形式建设对于当代的意义
1950年代的新民歌运动研究
开启与回归--五四新诗与朦胧诗的启蒙之路
语言系统与抒情方式--论昌耀诗歌的两次转向
中国现代诗派对意象主义的接受与创新
论勒·敖斯尔的诗学观
女性形象的自我呈现与建构--论二十一世纪初的女性诗歌
西南联大诗人群创作的语境分析
守护那达乎极乐的有所隐匿的切近之神秘—李杜论
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人—非默诗歌研究
重铸失落的钥匙--梁志宏诗歌论
中国当代诗歌自然意象研究
“吉林大学诗人群”的生成与发展
自然、女性、爱—论蓝蓝的诗歌创作
新世纪诗歌的民生关怀
哈萨克书面诗歌中的数学思维
郑敏组诗中的古典情愫
胡适诗歌审美研究
废名诗学及其演变研究
上一页
[3]
[4]
[5]
[6]
[7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