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中文文摘 | 第4-6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绪论 空间诗歌研究的发生与发展 | 第9-21页 |
第一节 空间诗歌研究的缘起 | 第9-12页 |
第二节 空间诗歌研究的理论资源和框架 | 第12-19页 |
一、空间体式研究方面 | 第16-17页 |
二、空间意象研究方面 | 第17-18页 |
三、空间情感研究方面 | 第18-19页 |
第三节 关键词辨析 | 第19-21页 |
第一章 空间诗歌导论 | 第21-61页 |
第一节 空间诗歌的美学映像 | 第21-27页 |
一、空间体式影响读者视知觉 | 第23-24页 |
二、空间意象的四种生成形态 | 第24-26页 |
三、“距离”是空间情感表现范式之一 | 第26-27页 |
结语 | 第27页 |
第二节 论空间诗歌中的内外形式 | 第27-35页 |
一、空间体式多样化——以图像诗为例 | 第29-31页 |
二、空间类型复杂化——自然、农村、城市空间意象的对撞 | 第31-34页 |
结语 | 第34-35页 |
第三节 空间语言的美学表征 | 第35-46页 |
一、空间语言的独特性 | 第39-43页 |
二、空间语言和空间思维 | 第43-44页 |
三、空间语言和空间艺术 | 第44-46页 |
结语 | 第46页 |
第四节 空间诗歌的生成基础 | 第46-61页 |
一、空间思维的三个参照点 | 第49-58页 |
二、空间思维决定了空间语言的生成状态 | 第58-59页 |
结语 | 第59-61页 |
第二章 空间诗歌的物理坐标:空间体式论 | 第61-93页 |
第一节 现代格律诗的空间意义 | 第61-71页 |
一、形体的空间价值 | 第62-67页 |
二、声音的空间意义 | 第67-68页 |
结语 | 第68-71页 |
第二节 双行体和三行体的空间启示 | 第71-82页 |
一、双行体的记忆因子与独特价值 | 第72-78页 |
二、三行体的意义链条 | 第78-80页 |
结语 | 第80-82页 |
第三节 图像诗的空间建构 | 第82-93页 |
一、图像诗的空间艺术表征 | 第83-85页 |
二、图像诗的意义与形式的矛盾之争 | 第85-87页 |
三、图像诗的当代生存策略及意义 | 第87-90页 |
结语 | 第90-93页 |
第三章 空间诗歌的心理坐标:空间意象和空间情感论 | 第93-131页 |
第一节 现代汉语诗歌的三种记忆图式 | 第93-106页 |
一、城市文明的尴尬阵地——广场 | 第96-100页 |
二、乡村中的稳定三元组 | 第100-103页 |
三、对于“家”徒劳无功的逆挽留 | 第103-105页 |
结语 | 第105-106页 |
第二节 日常生活中的空间意象 | 第106-117页 |
一、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冲突 | 第108-111页 |
二、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共生关系 | 第111-114页 |
三、边缘化的乡村书写是对城市空间的另类参照和补充 | 第114-115页 |
结语 | 第115-117页 |
第三节 空间情感是空间诗歌的基石 | 第117-123页 |
一、空间情感的诗学体现 | 第118-120页 |
二、空间情感参与并加速情感建设 | 第120-122页 |
结语 | 第122-123页 |
第四节 空间情感的两种范式 | 第123-131页 |
一、距离的魔力——“远方”和“天空” | 第124-126页 |
二、孤独——都市文明的精神体察 | 第126-129页 |
结语 | 第129-131页 |
第四章 空间诗歌异变论 | 第131-163页 |
第一节 空间体式异变论 | 第131-143页 |
一、空间语言的变异技法 | 第133-137页 |
二、空间体式变异表现形态 | 第137-142页 |
结语 | 第142-143页 |
第二节 空间意象异变论 | 第143-152页 |
一、空间诗歌的四种异变形态 | 第144-149页 |
二、空间意象的两种变异技法 | 第149-150页 |
结语 | 第150-152页 |
第三节 空间情感异变论 | 第152-163页 |
一、空间情感的变异表征 | 第153-156页 |
二、诗人利用空间情感的异变产生变异的表达 | 第156-160页 |
结语 | 第160-163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163-165页 |
附录1 关于诗歌空间研究的问卷调查 | 第165-1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9-18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183-185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85-187页 |
致谢 | 第187-1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