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早期诗作中中西文学交融的浅尝——《我底记忆》 | 第10-35页 |
第一节 音乐性追求:古典格律借鉴与象征主义音乐性的吸收 | 第10-20页 |
第二节 传统主观化自然手法的借鉴与拓展兼及波德莱尔式恐怖的吸收 | 第20-28页 |
第三节 寂寞自我的描绘:传统孤独者形象的延续与现代意味的缺失 | 第28-35页 |
第二章 西方象征主义资源的本土化吸收——《望舒草》 | 第35-62页 |
第一节 从“外在律”到“内在律”:追摹耶麦、果尔蒙、保尔·福尔 | 第35-44页 |
第二节 “超验象征主义”汲取的先天不足与启示 | 第44-53页 |
第三节 传统“回归”主题的现代表达——兼论俄苏文学对戴望舒的影响 | 第53-62页 |
第三章 后期戴望舒诗歌中中西文学的碰撞与交融——《灾难的岁月》及其它 | 第62-85页 |
第一节 半格律半自由体写作的探索及其借鉴 | 第62-70页 |
第二节 融于大化:道家思想与许拜维艾尔诗学在戴诗中的碰撞与互补 | 第70-79页 |
第三节 战争抒情下的个体与“我们” | 第79-85页 |
结语 | 第85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