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当代文学(1949年~)论文

新传媒语境中文学传播的路径与价值嬗变

中文摘要第4-7页
Abstract第7-11页
绪论第17-47页
    0.1 问题的提出第17-25页
        0.1.1 问题背景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0.1.2 研究问题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0.1.3 概念界定第23-25页
    0.2 关于文学传播与文学价值的文献综述第25-36页
        0.2.1 关于文学传播研究的进展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0.2.2 关于文学传播的内涵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0.2.3 关于文学传播与媒介的关系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0.2.4 关于文学价值第33-36页
    0.3 研究方法与手段第36-47页
        0.3.1 研究目标与假设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0.3.2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0.3.3 研究手段及过程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0.3.4 有效样本的人口学变量基本情况第42-47页
第1章 新传媒语境中的文学传播第47-63页
    1.1 新传媒发展综述第47-5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新传媒之“新”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新传媒之“惑”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新传媒之“合”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新传媒语境的特征第52-54页
    1.2 新传媒语境中的文学传播的嬗变与转型第54-6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传播介质与路径嬗变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文学传播者构成变化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传播内容和形态变异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文学接受的分化转型第60-63页
第2章 新传媒语境中文学传播路径嬗变的表征第63-99页
    2.1 文学传播路径嬗变的表征之一——同一文学作品的路径转向第63-7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横向表征:横跨多维空间第64-6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纵向表征:在多维中进化第68-7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马太效应:路径转向的内推力第73-75页
    2.2 文学传播路径与价值嬗变的表征之二——文学接受群体的路径选择变化第75-9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路径选择的十年变迁第75-7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路径选择的人口学变量差异第79-8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不同路径选择的使用习惯对比分析第83-8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路径变化与接受价值判断嬗变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路径变化与自我孤独感差异第89-9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路径变化与其他阅听心理因素第93-96页
    2.3 小结:开放、融合、多维的新型多维文学传播路径第96-99页
第3章 新传媒语境中多维文学传播路径之数码文字路径分析第99-137页
    3.1 数码文字传播路径概述第99-101页
    3.2 数码文学路径建构第101-11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文学网站路径——PC互联网的主要传播形态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移动阅读应用路径——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传播平台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微博路径——社交化数码传播平台第105-10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微信路径——移动化和场景化数码传播平台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补偿性传播路径——“文学奖/榜”模式的价值传播第110-111页
    3.3 文学的数码传播路径内容特征解析第111-12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性别的文化构建特征突出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新民间文学特质鲜明第112-11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新路径中的路径依赖现象:出版系统与网站的延伸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青少年属性、成人化与割裂式成长的隐含意味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感官、娱乐的“浅阅读”文学内容第117-12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类人际传播效应和刻板效应显著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冗余修辞和重复美学的强势存在第121-123页
    3.4 数码文字路径的文学接受特征:日常、夜间、成瘾第123-12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电脑文字路径:日常、男性、入夜第123-12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移动文字路径:成瘾、便捷、深夜、话题第126-128页
    3.5 数码文字路径的接受价值特征第128-13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传统文学价值评判体系的坍塌第129-13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网络文学的幻肢价值第131-13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文化沙盘价值与污名化判断第134-13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移动路径的特有价值——生存私场景第135-137页
第4章 新传媒语境中文学传播多维路径之视媒路径分析第137-153页
    4.1 影视媒体的路径建构第137-1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影像符号构建的光影伊甸园第137-1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电影传播路径——视媒文学传播的主要平台第138-139页
    4.2 视媒路径依赖现象——文学的影视化与影视的文学化第139-1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文学的影视化第139-1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影视的文学化第141-144页
    4.3 文学的视媒路径内容特征第144-1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视觉饥渴与心灵空虚第14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隐喻增生与隐喻消退第145-1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低自由度——囿于时间,困于空间,缚于审查第146-147页
    4.4 视媒路径的文学接受特征:女性、娱乐、公共空间第147-15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女性占优势比例第147-14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视媒路径的接受心理第148-151页
    4.5 视媒路径的文学价值特征:感官、时空与公共价值第151-153页
第5章 新传媒语境中文学传播多维路径之声媒路径分析第153-163页
    5.1 数字声媒传播路径建构第153-1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声音符号构建的倾听天地第153-1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声媒路径的路径依赖:文学原创网站和社交网站的延伸第154页
    5.2 文学的数字声媒传播路径特征分析第154-1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文学经典的传播新渠道第154-1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诗歌和散文的网络沃土第155-1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浸着孤独的文学传播路径第1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夜色广播中的恐怖惊悚小说第156-1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路径优势与劣势第157-158页
    5.3 声媒路径的接受特征:男性、深夜、长时第158-16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声媒路径的接受习惯第158-16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声媒路径的阅听心理第160-161页
    5.4 声媒路径的文学价值特征:陪伴、心灵慰藉第161-163页
第6章 新传媒语境中的文学价值嬗变:离散偏向第163-179页
    6.1 文学价值离散趋势的表象:多元裂变与偏向两级第163-165页
    6.2 文学当代价值要素中情感价值上升第165-17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负向情绪的宣泄第166-16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孤独感的表达第169-171页
    6.3 超越性想象的偏向第171-17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个人主义的离散第171-17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超越现实的想象第172页
    6.4 表述危机与自我表征第172-17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在表述危机中发挥语言价值第172-175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自我表征危机与自我指征价值第175-17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对时间的隐喻表征第176-179页
结论第179-181页
附录第181-187页
参考文献第187-195页
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95-196页
后记第196-198页

论文共19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韩国本土汉语学习者学习“把”字句偏误分析及实验教学研究
下一篇:东北现代文学与民俗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