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当代文学(1949年~)论文

中国当代文论中典型的内涵辨析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绪论第7-15页
    一、典型称谓第7-10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三、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四、文本结构第12-15页
第一章 典型理论研究的回顾第15-26页
    第一节 典型理论在欧洲的发展第15-2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类型说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特征说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共性个性统一说第20-21页
    第二节 马克思、恩格斯关于典型理论的基本观点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典型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历史统一体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塑造无产阶级新人形象第23-24页
    第三节 当代中国典型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第24-26页
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有关典型问题的论争第26-50页
    第一节 典型理论在十七年时期的背景考查第26-3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苏联模式的延续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建国初期的文化环境与对苏联典型理论的改造第28-33页
    第二节 中国典型理论的主要研究者及其观点第33-4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蔡仪“性格核心说”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何其芳“共名说”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李泽厚“本质必然与现象偶然联系说”第40-41页
    第三节 典型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实践第41-5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经典小说:转型升华的阶级群像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典型理论:学理性的理论构建第46-50页
第三章 文革时期典型的异化第50-71页
    第一节 典型:由文学转向政治的文化语境第50-5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文学典型与政治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文学典型的创作原则第54-58页
    第二节“三突出”和八个样板戏第58-6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题材和人物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叙事模式第61-64页
    第三节 小说叙事的典型特征第64-7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类型化的人物群象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模式化的话语、模式化的叙事第67-71页
第四章 新时期典型的消解第71-87页
    第一节 文学的正名第71-7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几件大事与“三突出”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文学创作与“泛典型”第73-75页
    第二节 典型理论的拓展第75-7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统一说”的发展第75-7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陆学明:“中介说”第78-79页
    第三节 争论与消解第79-8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共性说”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徐俊西:“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论”的实质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刘再复:“性格二重组合说”第83-87页
余论:“典型”文化意义与叙事创作的关联第87-89页
参考文献第89-93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93-94页
致谢第94页

论文共9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反本质主义视域中的文学理论教材研究
下一篇: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语图关系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