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中国文学
--
文学评论和研究
--
当代文学(1949年~)
中国当代文学和大众文化中的男性气质
边缘的吟唱:“西藏文学”之于“寻根文学”--以《西藏文学》(汉文版)(1984—1988)为重点的考察
“非汉族书写”--论迟子建的乡土文学
重返“真实性”
在他们自己的路上--韩东论
“生存”在当代文学中的表达--从当代中国、日本文学作家作品谈起
秋水斜阳芳菲度--中国现代女作家传记研究
当代少女文学研究
对话与融合的艺术--程抱一创作实践研究
“文学豫军”的主体精神图像--关于农民叙事伦理学的探讨
第二性的权力话语:论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形态及特征
论中国现代文坛对“意识流”的接受
当代文学生产转型中的《萌芽》
徐复观解释学思想研究
历史话语世界的精魂--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创作与批评中的历史观问题研究
1958年大跃进语境下的新民歌运动
中国现当代作家自杀研究
女性走向自我的心路历程--张洁创作论
身体政治 狂欢 沉默--王小波小说与后现代诗学浅探
建国十七年我国对美国文学的译介研究
对“身体写作”现象的思考
文学:生还是死--现代社会文学的现状与走向
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情结
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暴力描写现象透析
重回民间:网络文学的民间意识分析
寻根文学:现代性追寻中的反思与批判
网络文学中的女性写作初探
史铁生创作的意象类型与心理动因
生命残缺的温情化抒写--迟子建小说论
从愤怒的批判到“野地”的温情--论张炜小说创作的转变
“卡夫卡”的呓语--关注生存困境的北村作品世界
互联网上的“作家迷”虚拟社区研究--以“鲁迅论坛”和“金庸茶馆”为中心
立体的展开--当代诗学观念研究
吕荧文艺思想初论
文学与民间--从民间视角审视莫言的小说创作
从多元系统论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翻译文学的繁荣
《人生》与中国文学的“80年代”--关于一个文学文本和一个时代的关系考察
从“人的文学”到“人民文学”--以《人民文学》(1950-1958)为考察中心
彼岸的景观--论中国当代男性文本中的女性意识
在历史的隧道中倾听与对话--论新历史主义对我国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冲击
“70年代生女作家”及其启示
寻根话语:民族文化认同和反思的现代性
从“身体话语”到“身体写作”
“改革文学”现象论
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
三毛的自我放逐之旅
罗兰文学研究
关于“后新时期”文艺观念变革的若干思考
转型理论研究
回归文学本位的探索--新时期(1976年—1984年)文论话语的选择及其意义
上一页
[29]
[30]
[31]
[32]
[33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