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根话语:民族文化认同和反思的现代性
导论 | 第1-17页 |
第一篇 寻根话语:历史语境和问题史 | 第17-49页 |
第一章 寻根话语的发端 | 第17-26页 |
一 暗流 | 第17-23页 |
二 缘起:杭州会议 | 第23-26页 |
第二章 寻根话语的历史语境 | 第26-34页 |
第三章 寻根话语的问题史 | 第34-49页 |
一 理论梳理 | 第34-40页 |
二 相关论争 | 第40-49页 |
第二篇 寻根话语: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主体性的建构 | 第49-127页 |
第一章 主体文化认同和“民族国家文学”话语 | 第49-56页 |
第二章 民族文化认同的世界语境 | 第56-70页 |
一 “世界”愿望 | 第56-59页 |
二 文化霸权和文化认同危机 | 第59-63页 |
三 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命题 | 第63-70页 |
第三章 寻根话语的民族主体叙事 | 第70-87页 |
一 民族自我:民族主体性的表达 | 第70-75页 |
二 无父的焦虑:主体性的缺失 | 第75-87页 |
第四章 寻根话语的文化认同机制 | 第87-120页 |
一 “地域”屏障 | 第87-94页 |
二 “历史”叙事 | 第94-102页 |
三 “文化”认同 | 第102-113页 |
四 “语言”之维 | 第113-120页 |
第五章 结语 | 第120-127页 |
第三篇 寻根话语:反思的现代性 | 第127-195页 |
第一章 反思的现代性 | 第127-141页 |
一 反思的现代性及其可能 | 第127-132页 |
二 现代性话语的维度 | 第132-138页 |
三 寻根话语:作为反思的现代性的可能 | 第138-141页 |
第二章 “城市/乡土”叙事 | 第141-151页 |
一 乡土的伦理价值和美学价值 | 第141-144页 |
二 回归的乡土 | 第144-147页 |
三 尴尬的乡土 | 第147-151页 |
第三章 历史和伦理 | 第151-163页 |
一 历史进步及其代价 | 第151-156页 |
二 历史的还是反历史的 | 第156-160页 |
三 现代与传统、历史与伦理的制衡 | 第160-163页 |
第四章 启蒙和审美 | 第163-183页 |
一 启蒙的乡土 | 第163-168页 |
二 启蒙的寓言 | 第168-172页 |
三 审美的乡土 | 第172-177页 |
四 反启蒙的寓言 | 第177-183页 |
第五章 可选择的现代性 | 第183-192页 |
一 前现代、现代和后现代的历史境遇 | 第183-188页 |
二 可选择的现代性 | 第188-192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192-195页 |
尾声 寻根话语终结了吗 | 第195-1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8-207页 |
中文详细摘要 | 第207-2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