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7页 |
前言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何谓“意识流”:作为现代主义的一个缩影 | 第10-38页 |
第一节 国内传统观念当中的“意识流” | 第10-14页 |
第二节 “意识流”:作为现代主义的一个缩影 | 第14-38页 |
一、“内封闭”与“意识流”:“意识流”作为一个表达区域 | 第14-17页 |
二、伯格森与“意识流”:“意识流”作为一种现代观念 | 第17-20页 |
三、对“自我”的强调:“意识流”被看作是整个现代主义缩影的原因之一 | 第20-25页 |
四、叙事模式上所体现出的抽象性——“意识流”被看作是整个现代主义缩影的另一原因 | 第25-38页 |
第二章 开放的态势:整个现代文坛对“意识流”并非零星的译介 | 第38-59页 |
第一节 五四新文学以来中国文坛开放的态势 | 第38-41页 |
第二节 整个中国现代文坛对“意识流”的译介 | 第41-59页 |
一、对“意识流”哲学和心理学基础的译介 | 第41-42页 |
二、对“意识流”代表作家乔伊斯及其作品的译介 | 第42-49页 |
三、对“意识流”代表作家吴尔夫及其作品的译介 | 第49-55页 |
四、对“意识流”代表作家福克纳及其作品的译介 | 第55-59页 |
第三章 他山之石 为我所用:译介中对“意识流”的肯定与批判 | 第59-92页 |
第一节 整个现代文坛文学译介对现实的呼应 | 第59-63页 |
一、五四初期现代文坛译介方向的确立 | 第59-60页 |
二、整个现代文坛文学译介对现实的呼应 | 第60-63页 |
第二节 译介中对“意识流”创作技巧的评价:有节制的肯定 | 第63-78页 |
一、译介中对乔伊斯作品创作技巧(手法)的评判 | 第63-67页 |
二、译介中对吴尔夫作品创作技巧(手法)的评判 | 第67-73页 |
三、译介中对福克纳作品创作技巧(手法)的评判 | 第73-78页 |
第三节 译介中对“意识流”创作思想的评价:以批判为主 | 第78-92页 |
一、译介中对乔伊斯创作思想的评价 | 第78-83页 |
二、译介中对吴尔夫创作思想的评价 | 第83-86页 |
三、译介中对福克纳创作思想的评价 | 第86-92页 |
第四章 不存在真正的“意识流”:现代文坛对“意识流”的借鉴 | 第92-123页 |
第一节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当中对“意识流”的借鉴 | 第95-101页 |
一、背景 | 第95-96页 |
二、在小说批评方面第一个十年对“意识流”理论的简单借鉴 | 第96-97页 |
三、在小说创作方面第一个十年对“意识流”的借鉴 | 第97-101页 |
第二节 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当中对“意识流”的借鉴 | 第101-110页 |
一、背景 | 第101-102页 |
二、在小说批评方面第二个十年中对“意识流”的简单借鉴 | 第102-104页 |
三、在小说创作方面第二个十年中对“意识流”的借鉴 | 第104-110页 |
第三节 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当中对“意识流”的借鉴 | 第110-123页 |
一、背景 | 第110页 |
二、在小说批评方面第三个十年对“意识流”理论的简单借鉴 | 第110-115页 |
三、在小说创作方面第三个十年中对“意识流”的借鉴 | 第115-123页 |
附录:几本专载译文的现代文艺期刊 | 第123-132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32-136页 |
后记 | 第136-1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