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中国文学
--
文学评论和研究
--
当代文学(1949年~)
转型期文学中农村女性生存状态考察
关怀存在--个体身体在文学表达中的生态研究(1983~2003)
在困境中寻求超越可能--90年代女性话语的语境及特点
论我国新时期体育文学创作
“女”、“性”的背后--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女性性爱书写研究
“文革文学”研究之研究
并置与矛盾性--20世纪90年代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
个人化写作的超性别意识
《中国》与晚年丁玲
李佩甫论
知识经济时代的“文化英雄”--论“王小波现象”
“垮掉的一代”与中国当代文学
中国当代文学体制研究(1949-1976年)
奴役与反抗
“80后”文化现象研究
王朔的幽默
在思想和有趣之间--作为“知识分子作家”的王小波
文学不等式--网络文学的人文主义底色
史铁生哲思文体研究
女性文学的批判与反思--近年女性小说文本解读
“伤痕文学”中“人”的展示及其限度
女性主义视域下的“身体写作”
文化废墟里的突围表演--世纪末文坛的“断裂”事件及其引发的论争
象牙塔之光:当下中国校园文学论析--以朱家雄的《校花们》为中心
论杨绛文学创作中的“隐身化”艺术风格
论毕淑敏创作的生命意识
旷野中的呼唤--1990年代人文精神论争再寻思
“新概念”下的青春文本--解析“80后”文学创作热
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官场文学的文化成因初探
守望与救赎--论新时期山东作家的道德化叙事倾向
黄药眠文艺思想研究
网络媒介时代文学的审美变迁
卓识与局限的交错--冯雪峰文艺理论批评及其与俄苏文论的关系
九十年代“女性私人化写作”的嬗变--以陈染、林白、卫慧、棉棉为中心
市场经济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--90年代以来文学与影视艺术的一种考察研究
传承与变异--五六十年代两岸阴柔风格文学创作比较论
莫言创作心理分析
历史与人生的交响--王蒙创作心理发展论
“十七年”时期文学批评文体研究
电子写作论略
儒家文化与新时期作家研究
新时期农民形象与现代性想象--以“农民进城”叙事为中心
不爱红装爱武装--“十七年文学”女性形象研究
张抗抗创作论
知识分子写作--杨绛创作论
价值的背离与意义的消解--以生态文艺学的眼光来看新写实主义文化现象
“地域化”走向的一种解读--论新时期文学生态意识的觉醒
精神烛照下的新都市人--精神生态批评与“70年代后”女性写作
论1980年代启蒙文学之浮沉
1976-1986《北京文学》研究
上一页
[30]
[31]
[32]
[33]
[34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