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中国文学
--
文学评论和研究
--
现代文学(1919~1949年)
前期创造社作家思想与创作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
抗战时期老舍文学创作的得与矢
《现代》与三十年代文学思潮
共生与互动--对中国20世纪前期文学观念变革与语言变革关系的考察
五四文学的语言选择与文体流变
民族意识与沦陷区文学
俄罗斯文化与现代东北文学
刘师培与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
试论夏衍对日本文学的译介与接受
清末民初文学作品中的甲午战争--以历史小说为中心
乐生境界--京派文学的审美现代性建构
试论沈从文的“欲望叙事”
从多元系统理论探讨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的地位及影响
《中国新文学大系·理论集》之文学批评理论简论
吴宓在清华大学的教育实践研究(1925-1937)
现代中国文论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(1919~1949)
文化意识的颠覆与重构--五四新文化运动深层解读
论梁启超的“流质性”与转型期中国文学的现代品格
陈寅恪论《再生缘》
寻梦者的文艺梦与政治梦--论何其芳文学创作与心路历程
“文艺与政治的歧途”--矛盾的丁玲
梁启超在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考辨
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观念发生浅论
巴人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研究
叩问女性命运:从鲁迅到张爱玲
政治意识与女性意识的纠结--丁玲小说创作论
胡适实验主义方法再研究
孙犁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浅论
社会性、女性、人性--萧红创作三重主题研究
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心意识
林纾“落伍”问题研究
华丽的生命之袍布满虱子——还原本色张爱玲
论茅盾中国现代作家作品论
沈从文文学理论批评研究
从“人”的解放看鲁迅与胡适的内在精神联系
五年制小教大专《中国现当代文学》学科教学新体系论
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
展示·表现·反思——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
论日本文学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
中国现代女性写作与贞节观
就亡与启蒙之间的困惑——王实味文艺思想简论
自由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
从大潮到衰微--对新文学浪漫主义流变的探索和思考
二十世纪留学生文学的家园情结
彷徨岐路的拓荒者——庐隐女性意识及其价值
启蒙时代的明烛--1918到1924年间的《晨报副刊》与五四新文学
时代裂变中的突围与皈依--创造社“转向”新论
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妇女解放问题
论老舍悲剧思想的内蕴
双歧路向 静穆人生——感知沈从文
上一页
[17]
[18]
[19]
[20]
[21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