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3页 |
绪论 | 第13-26页 |
一、“文化保守主义”的界定 | 第14-18页 |
二、刘师培与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 | 第18-21页 |
三、刘师培文论研究状况的回顾和论文研讨思路 | 第21-26页 |
第一章 刘师培的生平思想轨迹 | 第26-41页 |
第一节 承续家业的经学传人 | 第26-27页 |
第二节 精敏激进的革命历程 | 第27-30页 |
第三节 浮沉无定的宦海生涯 | 第30-31页 |
第四节 北大讲学中的国故风波 | 第31-34页 |
第五节 对刘师培思想轨迹的分析与评价 | 第34-41页 |
第二章 刘师培的文学观念 | 第41-72页 |
第一节 刘师培文学观的理论渊源 | 第41-47页 |
一、桐城派与骈文派的对立与纷争 | 第41-43页 |
二、阮元的“文言”说 | 第43-47页 |
第二节 刘师培的文学观 | 第47-62页 |
一、“文”的本义考释 | 第48-50页 |
二、文笔论 | 第50-57页 |
三、美术之学与征实之学 | 第57-62页 |
第三节 刘师培与章太炎文学观的共识与分歧 | 第62-72页 |
一、“文学”之定义 | 第62-66页 |
二、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| 第66-69页 |
三、殊途同归——章、刘文学观念中的价值关怀 | 第69-72页 |
第三章 刘师培的文论构建与批评实践 | 第72-106页 |
第一节 从“宗经”到“宗骚”——刘师培与传统文论批评模式的现代转换 | 第72-82页 |
一、“宗经”——传统文论批评之典范与依据 | 第72-75页 |
二、以“文”释“经”——刘师培对“经”字之解构与转换 | 第75-78页 |
三、“宗骚”标准之确立——刘师培对传统文论批评模式的现代转换 | 第78-82页 |
第二节 文章本源于经、子——刘师培对传统文体谱系的承继与调整 | 第82-92页 |
一、“文本于经”的历史考察 | 第83-85页 |
二、刘师培对“文本于经”的发挥和运用 | 第85-86页 |
三、刘师培“文章本源于子”的时代意义 | 第86-92页 |
第三节 刘师培对文论个体自由精神的发现和张扬 | 第92-106页 |
一、刘师培对西方自由思想的接受和对经学独尊的批判 | 第93-96页 |
二、刘师培论魏晋玄学与清谈 | 第96-101页 |
三、刘师培论魏晋文艺 | 第101-106页 |
第四章 刘师培文论研究的方法论意识 | 第106-135页 |
第一节 刘师培的方法论意识 | 第106-114页 |
一、刘师培对传统考据学的重新评价 | 第107-110页 |
二、传统小学与西方社会学的联结 | 第110-112页 |
三、刘师培对进化论的接受 | 第112-114页 |
第二节 文学起源的社会学研究 | 第114-119页 |
第三节 文学的文化地理学研究 | 第119-124页 |
第四节 文学的历史发展研究 | 第124-135页 |
一、刘师培的文学进化论——与梁启超文学进化论之比较 | 第124-129页 |
二、刘师培关于文言与白话的功能区分 | 第129-131页 |
三、刘师培的白话理论与实践 | 第131-135页 |
结束语 刘师培文论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 | 第135-1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8-145页 |
致谢 | 第145-14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47-1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