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目录 | 第8-10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10-18页 |
| ·20世纪中国文学语境中的曾朴、曾虚白父子及其文学活动 | 第10-11页 |
| ·百余年来的曾氏父子及“真美善作家群”研究 | 第11-16页 |
| ·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内容 | 第16-18页 |
| 第2章 曾朴、曾虚白父子的文学理想与实践 | 第18-32页 |
| ·“匡时治国”:文学的除旧布新与外国文学的有意译介 | 第18-23页 |
| ·“改革文学”:现代中国文学的全面革新与开放包容 | 第23-28页 |
| ·“父传子承”:地域文化熏陶与家学体统影响 | 第28-32页 |
| 第3章 “真美善”书店、杂志的创办及其文学活动 | 第32-52页 |
| ·“进修文艺”与“广交文友”:书店的创立与杂志的编辑 | 第33-41页 |
| ·阐释“真美善”:理想化的文学与艺术标准 | 第41-44页 |
| ·确定“文学的范围”:形式规范与审美导向 | 第44-52页 |
| 第4章 “真美善作家群”的形成及其文化姿态 | 第52-68页 |
| ·“法国式沙龙”:“真美善作家群”的形成聚集 | 第52-60页 |
| ·客厅与书店:作家群体内部的文化交往 | 第60-64页 |
| ·“领导群伦”:“真美善作家群”的文化姿态 | 第64-68页 |
| 第5章 凝聚交际:艺术的宣扬与商业化推销 | 第68-92页 |
| ·编辑通信与趣味互动:文艺观念及其主张的彰显坚持 | 第68-78页 |
| ·“名作推选”与商业炒作:文艺市场的了解及运作 | 第78-87页 |
| ·图书广告与“书报映象”:文艺界的“容纳”及阅读“指导” | 第87-92页 |
| 第6章 “注重翻译事业”:外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 | 第92-112页 |
| ·“外潮的汹涌”:曾氏父子及“真美善作家群”的翻译实绩 | 第92-95页 |
| ·“容纳异性”与“系统翻译”:文学翻译的基本立场与方法 | 第95-102页 |
| ·源语与经典:翻译标准的确立与技术探索 | 第102-112页 |
| 第7章 结语 | 第112-11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6-122页 |
| 附录 | 第122-150页 |
| 附录1 | 第122-125页 |
| 附录2 | 第125-139页 |
| 附录3 | 第139-145页 |
| 附录4 | 第145-150页 |
| 致谢 | 第150-152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1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