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世界文学
--
作品评论和研究
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意义研究
翟永明诗歌与普拉斯诗歌比较研究
安妮宝贝与外国文学
李白和崔致远诗歌思想的比较研究
反乌托邦文学的“二重性”研究--以“反乌托邦”文学三部曲为中心
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
《简爱》、《傲慢与偏见》、《红楼梦》中女性人物对比研究
萨特的存在主义小说与《围城》的比较研究
中日开辟神话和人类起源神话的研究
陶渊明在朝鲜的接受与传播--以《和归去来辞》为中心
海子与叶赛宁的诗歌创作思想比较
《雷雨》和《榆树下的欲望》的对比研究
从成长小说角度研究《圣经》中摩西的成长
《绿色的谷》和《故乡》中的人物形象比较研究
狄金森与李贺诗歌的死亡主题比较研究
从伦理角度研究《弗洛斯河上的磨坊》中麦琪与《京华烟云》中姚木兰的相似性
从母与子形象看曹禺对奥尼尔的接受与扬弃
中韩抗日诗歌的对比研究--以1940年左右的作品为中心
亚瑟王朝的约伯--从神话原型角度解读圣杯追寻
苏珊·桑塔格《反对阐释》与林语堂“语而不论”的写作、翻译理念及实践
论茅盾《子夜》对托尔斯泰《战争与和平》的创造性接受
“在战斗”与“在路上”--阿基琉斯与奥德修斯原型及其母题演变(19世纪前)
大河、旅行、性与身份认同--《大河尽头》和《情人》的比较研究
李碧华与弗兰纳里·奥康纳审丑视角比较
《查泰莱夫人的情人》与《金瓶梅》之对比研究
透析《黎明时出发》与《真理的彼岸》中流亡知识分子的权力现象
小说与影视艺术符号表达对比分析
列·安德列耶夫与中国20世纪上半期文学--以鲁迅的创作为例
中韩早期普罗小说创作特征比较研究
论福克纳对略萨小说创作技巧的影响
从简·爱到嘉莉与安娜:女性意识成长简论
金东仁和滕固的唯美主义倾向作品比较
李滉和沈德潜的“温柔敦厚”诗歌思想比较研究
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韩中作品中中韩体验比较研究--以中国人和韩国人形象为中心
《聊斋志异》和《天倪录》比较研究
20世纪战后英美学者小说研究
人性的“自然”之镜--19世纪末西方文学的文化反思
文学的生态学价值
丛林书写与民族想象—澳大利亚丛林现实主义小说研究
中韩现代讽刺小说研究
中英“冤魂复仇”剧鬼魂形象比较研究--以《窦娥冤》、《哈姆雷持》为中心
海外华文女性书写与自我认同--以严歌苓、张翎和曾晓文的创作为例
索因卡与贝克特的荒诞戏剧对比研究--以《路》和《等待戈多》为例
自省与重生:《杯酒留痕》与《我弥留之际》的互文性研究
《简·爱》与《倾城之恋》中的女性意识对比研究
“死而复生”神话研究
从文学伦理学角度比较《秀拉》与《丰乳肥臀》
明代民歌与古代朝鲜时调比较研究
“三言”和朝鲜后期爱情小说中女性自杀母题比较研究
杜甫与李穑诗歌的比较研究
上一页
[8]
[9]
[10]
[11]
[12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