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世界文学论文--作品评论和研究论文--戏剧文学论文

中英“冤魂复仇”剧鬼魂形象比较研究--以《窦娥冤》、《哈姆雷持》为中心

中文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引言第12-23页
    0.1 问题的提出第12-14页
    0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-20页
    0.3 相关概念界定第20-21页
    0.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21-23页
第一章 中英“冤魂复仇”剧鬼魂形象的产生第23-30页
    1.1 文化源头——鬼魂信仰传统第23-25页
    1.2 生成动机——创作心理补偿第25-27页
    1.3 范式基础——鬼魂书写传统第27-30页
第二章 中英“冤魂复仇”剧鬼魂形象的共通性第30-42页
    2.1 鬼魂形象书写的相同点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共有的属性特征:黑暗、飘忽、恐怖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人化趋向:与人同形,具有人情人性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象征意义:冤屈的牺牲者与正义的复仇者第35-36页
    2.2 鬼魂角色功能的相同点第36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缺席代言,引发情节突转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强化冤情,加重悲剧气氛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以虚写实,映照真实图景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借死论生,意在生存思考第40-42页
第三章 中英“冤魂复仇”剧鬼魂形象的差异性第42-54页
    3.1 鬼魂形象书写的不同点第42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社会身份:市井平民——怜悯VS贵族英雄——崇高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性格特质:丰富发展——自塑VS单一稳定——塑他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交往关系:个体对话——关情VS心理外化——循理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行动线索:线性接续——发展VS点状拼接——延宕第47-49页
    3.2 鬼魂角色功能的不同点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助力模式:直接参与——中心VS监督提醒——边缘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结局导向:由悲到喜——转折VS一悲到底——升华第51-54页
第四章 中英“冤魂复仇”剧鬼魂形象差异探源第54-62页
    4.1 中英民族文化气质差异:乐感与罪感、德性与智性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乐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第56-57页
    4.2 中英文学创作审美原则差异:写意主情与写实主理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写意与主情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写实与主理第59-60页
    4.3 中英文学创作目标差异:寓教于乐与净化思辨第60-62页
结语第62-65页
参考文献第65-71页
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1-72页
后记第72-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玛格丽特·阿特伍德短篇小说女性形象研究
下一篇:灵魂的冲突与救赎—王尔德喜剧中的伦理选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