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绪论 | 第10-15页 |
第一章 焦虑与迷失:身份书写与自我认同 | 第15-23页 |
第一节 夹缝之困:文化流散者的焦虑 | 第15-19页 |
一、“失语”的他者——文化休克 | 第15-17页 |
二、“失根”的危机——文化乡愁 | 第17-19页 |
第二节 边缘之危——性别弱势者的自我迷失 | 第19-23页 |
一、“非理性”的纠葛——婚恋伦理 | 第19-20页 |
二、“非常态”的震裂——亲情伦理 | 第20-23页 |
第二章 寻找与发现:身体书写与自我认同 | 第23-32页 |
第一节 成长之殇——创伤性成长体验与自我认同 | 第23-27页 |
一、天灾型创伤性成长体验 | 第23-25页 |
二、人祸型创伤性成长体验 | 第25-27页 |
第二节 生育之痛——孕育体验与自我认同 | 第27-32页 |
一、女性作为主体的生育言说 | 第27-29页 |
二、母性作为自我认同凭证 | 第29-32页 |
第三章 反思与建构:历史书写与自我认同 | 第32-42页 |
第一节 浮出历史的地表——移民史书写与自我认同 | 第32-35页 |
一、华工血泪史与留守女性——以张翎的《金山》为例 | 第32-33页 |
二、金山苦难史与“地母”形象——以严歌苓的《扶桑》为例 | 第33-34页 |
三、新移民奋斗史与独立女性——以曾晓文的《移民岁月》为例 | 第34-35页 |
第二节 爱在记忆中找你——自传式书写与自我认同 | 第35-39页 |
一、“我”的发声练习——自我治疗 | 第36-37页 |
二、“我”的代言人——自我整合 | 第37-39页 |
第三节 属于女人的史诗——家族史书写与自我认同 | 第39-42页 |
一、寻找母亲的花园——自我回归 | 第39-40页 |
二、运用白色的墨水——自我建构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理解与超越:自由书写与自我认同 | 第42-48页 |
第一节 理解人性的书写——自我根源 | 第42-44页 |
第二节 超越边界的书写——自我超越 | 第44-48页 |
一、超越语言的界限——从容自信 | 第44-46页 |
二、超越文体的界限——灵活自由 | 第46-48页 |
结语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附录(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的学术论文和项目目录)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