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7-8页 |
第1章 苏珊·桑塔格与反对阐释 | 第8-18页 |
1.1 苏珊·桑塔格的背景介绍 | 第8页 |
1.2 《反对阐释》的背景介绍 | 第8-10页 |
1.3 传统阐释理论对“深度模式”的偏爱和对“表面形式”的敌意 | 第10-12页 |
1.4 文化范式的后现代转向:从阐释到反对阐释 | 第12-15页 |
1.5 苏珊·桑塔格的反阐释理论及其文学实践 | 第15-18页 |
第2章 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的“语而不论” | 第18-30页 |
2.1 中国传统文化的“诗性(艺术)”特质:“圣者语而不论,智者论而不辩” | 第18-19页 |
2.2 中国传统诗性文化的三大特征 | 第19-20页 |
2.3 中国传统儒道释的三种反阐释观念 | 第20-24页 |
2.4 林语堂的西方视野和中国血脉 | 第24-30页 |
第3章 林语堂“语而不论”的写作、翻译理念及实践 | 第30-37页 |
3.1 林语堂的写作理念 | 第30-33页 |
3.2 林语堂的翻译理念 | 第33-34页 |
3.3 林语堂的写作实践 | 第34页 |
3.4 林语堂的翻译实践 | 第34-37页 |
第4章 林语堂《浮生六记》英译的中国“语而不论”的“不言”特色 | 第37-43页 |
4.1 《浮生六记》 | 第37页 |
4.2 林语堂《浮生六记》英译本 | 第37页 |
4.3 林语堂《浮生六记》的翻译理论实践 | 第37-39页 |
4.4 林语堂《浮生六记》的翻译手段 | 第39-41页 |
4.5 林语堂《浮生六记》英译本的中国“语而不论”的“不言”特色 | 第41-43页 |
第5章 苏珊·桑塔格与林语堂的内在差异与融合 | 第43-47页 |
5.1 两种模式 | 第43页 |
5.2 两种感受 | 第43-45页 |
5.3 东西方文学审美的契合 | 第45-47页 |
结语 林语堂与苏珊·桑塔格的意义 | 第47-49页 |
苏珊·桑塔格的意义 | 第47页 |
林语堂的意义 | 第47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7页 |
附录A 苏珊·桑塔格《反对阐释》经典语录 | 第57-58页 |
附录B 林语堂经典语录 | 第58-5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