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历史、地理
--
中国史
--
半殖民地、半封建社会(1840~1949年)
晚清上海的医药文化与社会生活--以1901-1910年《申报》广告为中心的研究
晚清辰州府义仓与地方社会研究
锯不断的龙舟--晚清民初温州地域社会中的权力关系
西道堂与近代临潭社会
李提摩太与中国近代改革
晚清民国时期南昌月池熊氏的宗族教育研究
台基与近代中国城市社会研究
辛亥革命前十年东北地区民变研究
略论“清末三屠”对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影响
清末浙江龙华会研究
改变与认同: 瑞华浸信会与山东地方社会
象征、认同与国家:近代中国的国旗研究
清朝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的省情认知与国家治理研究
民国北京政府选官制度研究
“衙门里的学术机关”—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及其边政工作研究
晚清汕头港糖业贸易研究
近代中国海洋文化崇拜研究
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
清末官绅日本农工商考察类著作研究--以农工商考察类著作为例
1918年修改税则之中外交涉
冲突与融合:近代中国治疆政策的政治哲学思考
中国近代史两种范式研究
近代山东典当业研究
《大公报》在袁世凯复辟事件中的社会角色探析
民国时期武昌佛学院研究(1922-1949)
近代鄞州人与慈善事业
江南慈善机构的近代转型--以松江三善堂为例(1912-1937)
陕北新型知识分子与陕北社会的发展(1900-1935)
鄂尔多斯右翼中旗土地问题及其社会影响--清末民国时期
民国北京政府外人聘用研究
民国时期《四川省政府公报》研究(1935-1949)
河南“丁戊奇荒”与袁保恒赈灾研究
上海租界中的下层社会群体研究
清末国粹运动研究
民国时期关中农民思想变迁研究
小县长 大追求--熊光琦县区自治理想与边地国防计划
庚子事变后陈璧对北京城的恢复
阎敬铭与山东地方重建(1863-1867)
北洋时期留法群体的救国路径研究(1912-1927)
北洋时期军阀与内阁权力关系研究
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电影检查制度的设计与运作(1927-1937)
河南丁戊奇荒中的袁保恒研究
民国时期黎族的服饰研究
民国时期黎族的宗教信仰研究
试论十九世纪末中朝近代平等国家关系的建立
在小说中发现历史:李劼人笔下的清季成都社会
论“一战”时期民国北京政府对德华银行的处置
中越与中朝宗藩关系解体的比较研究
近代河北红十字运动研究
“东方的瑞士”-民国时期喜洲近代化研究
上一页
[10]
[11]
[12]
[13]
[14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