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历史、地理
--
中国史
--
半殖民地、半封建社会(1840~1949年)
传教士与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变革--李提摩太在华宗教与社会实践研究(1870-1916)
民国宪政体制的选择与变迁--以民国制宪过程为中心的考察
近代北京学徒制度研究
从民国女性杂志看女性的社交公开
热河鸦片问题研究(1912-1933)
甲午战争对中国海权的战略启示--以海洋安全战略为视角
晚清时期典当业研究
浅析革命派思想的“局限性”--兼论辛亥革命的“失败”
黄彭年教育实践研究
端方侨政研究
清末民初江苏地方政制转型研究(1905-1927)
僧格林沁若干问题研究
庚子救援研究
威妥玛与19世纪中英关系
近代长江三峡人口地理初步研究(1910-1953)
查尔斯·贝尔与中英西藏问题
超越强权?--晚清政府参加第二次海牙保和会浅析
张裕钊与莲池书院
民国时期女子独身现象研究
光绪朝捐纳制度及其实践研究
鲁迅的辛亥革命想象
试论《民报》的政治思想
清末党禁问题探析
《国风报》与清末立宪运动
保定商会中“外地人”若干问题研究
地方士人与晚清地方教育转型--以浙江瑞安为个案的考察
曾国藩洋务思想研究
近代上海静安区城市化研究(1862-1949)
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的设立与分布--兼论与城市空间扩展之关系
1870-1896年李鸿章对日、俄政策演变及得失
中法战争期间清廷内的主战与主和之争
科学与实业之间:穆藕初的科学教育思想探析
战争债券与战争融资--基于中日甲午战争与美国南北战争的研究
李金镛与漠河金矿的创办与发展
租界时期的中英互动对上海国际化的影响
顾祠会祭研究(1843-1922)
西方传教士与近代贵州(1861-1949)
慕雅德眼中的晚清中国(1861~1910)
战略性工业化的曲折展开: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(1900-1957)
清末留日学生与日本社会
清末民初江苏乡村民变问题研究(1901-1921)
南京英商和记洋行研究
陕甘回民起义时期伊克昭盟军事活动研究
民初新女性形象建构--以《女铎》为中心的分析(1912-1922)
《请缨日记》选注
清末民初中葡澳门勘界地图初步研究--以《澳门专档》所见地图为中心
晚清广东典当业初探--以近代报刊为中心
中日近代早期科技观比较
家族与慈善:近代吴江施氏家族的慈善公益事业
民国时期青岛的文化娱乐消费初探(1912-1937)
上一页
[9]
[10]
[11]
[12]
[13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