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变与认同: 瑞华浸信会与山东地方社会
| 摘要 | 第8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| 前言 | 第12-22页 |
| 一、学术史回顾 | 第13-17页 |
| 二、研究范式的检视 | 第17-19页 |
| 三、研究思路 | 第19页 |
| 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
| 五、章节内容 | 第21-22页 |
| 第一章 缘起与发展 | 第22-45页 |
| 一、来华宣教背景 | 第22-25页 |
| 二、宣教区域:齐鲁文化圈 | 第25-30页 |
| 三、发展概况 | 第30-43页 |
| 四、结论 | 第43-45页 |
| 第二章 本色化实践:中西复合元素构建的地方教会 | 第45-74页 |
| 一、异域文化下的生存之道:传教士自身的处境化努力 | 第46-51页 |
| 二、边缘还是中心:中国同工的角色与自我认知 | 第51-62页 |
| 三、守护与被守护:信徒群体的义务与权利 | 第62-72页 |
| 四、结语 | 第72-74页 |
| 第三章 瑞华中学与地方政治 | 第74-94页 |
| 一、缘起背景 | 第74-76页 |
| 二、立案与管控 | 第76-84页 |
| 三、从头脑到身体 | 第84-91页 |
| 四、结语 | 第91-94页 |
| 第四章 战争中传教士的身份和处境 | 第94-105页 |
| 一、逃亡或坚守:传教士的信任危机 | 第95-98页 |
| 二、“他者”的灾难:排外事件中的传教士 | 第98-100页 |
| 三、战争的中立者:日本侵华时期的瑞华传教士 | 第100-104页 |
| 四、结语 | 第104-105页 |
| 余论 | 第105-107页 |
| 后记 | 第107-111页 |
| 附录 | 第111-13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36-150页 |
| 致谢 | 第150-152页 |
| 附表 | 第1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