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当代文学(1949年~)论文

八十年代文学中的刘绍棠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绪论第9-16页
第一章 “重放的鲜花”:八十年代初的刘绍棠第16-32页
    1.1 “归来作家”第16-18页
    1.2 八十年代初的“香草”:《蒲柳人家》第18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《蒲柳人家》在当时文坛的特殊性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1 从“暴露”走向“歌颂”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2 对传统叙事模式的化用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3 突出农民的叙事意识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《蒲柳人家》存在的问题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《蒲柳人家》的获奖及意义第27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1 从“杂色”到“纯色”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2 刘绍棠乡土文学的宣誓之作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3 在现代和当代“风俗(景)画”乡土小说中“架一座桥梁”第29-32页
第二章 开创流派的努力:乡土文学理论及其引发的论争第32-52页
    2.1 刘绍棠乡土文学理论的形成和内涵第32-34页
    2.2 乡土文学理论中的资源运用第34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资源的征用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对鲁迅乡土文学论述的借用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对孙犁文学观念的化用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对乡土乡亲的感念第42-44页
    2.3 刘绍棠“乡土文学理论”引发的争议第44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“乡土派”与“现代派”的争论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“民族化”与“走向世界”的争论第47-52页
第三章 乡土困境中的守持与探索第52-72页
    3.1 刘绍棠乡土文学困境的表现第52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同道者的缺乏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1 暂未形成“气候”的追随者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2 赞同者的“有心无力”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3 “荷花淀派”的不同追求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4 北京作家圈审慎的态度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缺乏作品证明的尴尬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1 刘绍棠自身创作的问题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2 追随者的作品影响有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乡土创作成功的他者第59-61页
    3.2 乡土困境中的探索第61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第一次文学转向:对乡土现实的直接书写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第二次文学探索:走向通俗化第66-72页
第四章 刘绍棠与八十年代文学精神的疏离第72-86页
    4.1 提倡乡土又不愿呈现乡土的真实情状第72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对乡土矛盾的呈现浅尝辄止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对人物精神动向的体察不够深入第74-76页
    4.2 提倡民族化,却又无法呈现出传统的魅力或痼疾第76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不及汪曾祺、邓友梅的文雅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缺少新乡土小说的文化批判眼光第79-82页
    4.3 提倡通俗化却又无法准确捕捉通俗的脉搏第82-86页
致谢第86-87页
参考文献第87-90页
附录第90-122页
    刘绍棠作品年表第90-106页
    刘绍棠研究资料索引第106-122页
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22页

论文共12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欧阳修与柳永词比较研究
下一篇:残雪小说的叙事空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