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绪论 | 第10-16页 |
第一节 本文写作缘起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0-14页 |
第二节 本文研究思路及基本内容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圆形批评的理论渊源 | 第16-30页 |
第一节 圆形批评的中国理论渊源 | 第16-24页 |
一、儒释道对“圆”的感悟和体认 | 第16-19页 |
二、刘勰的圆形批评思想 | 第19-23页 |
三、司空图的圆形批评思想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圆形批评的西方理论渊源 | 第24-30页 |
一、黑格尔的“哲学圆圈”思想 | 第24-26页 |
二、海德格尔的“解释学循环”思想 | 第26-27页 |
三、弗莱原型批评中的“四季循环”思想 | 第27-30页 |
第二章 圆形批评的理论特征 | 第30-47页 |
第一节 王先霈文学理论观与圆形批评思维 | 第30-33页 |
一、王氏文学理论观以及圆形批评在其中的地位 | 第30-31页 |
二、圆形批评思维的特点:非直线型、非散点型、非固化型 | 第31-33页 |
第二节 以美感为中心的批评指向 | 第33-39页 |
一、美感的不可或缺性 | 第33-35页 |
二、美感的可分享性 | 第35-38页 |
三、美感的可传递性 | 第38-39页 |
第三节 以文学阐释的丰富性为旨归的批评方法 | 第39-47页 |
一、探寻文本的多重层次:语义、寓意、复调、增殖意义 | 第40-42页 |
二、寻找意义的多种路径:索隐批评、历史环境批评、心理批评 | 第42-44页 |
三、从语义的循环到解释的循环 | 第44-47页 |
第三章 圆形批评的意义、价值和问题 | 第47-55页 |
第一节 建构富有民族特色的当代文学批评理论 | 第47-50页 |
第二节 致力于各类文学批评的自谐和互谐 | 第50-52页 |
第三节 圆形批评的可操作性及存在问题 | 第52-55页 |
结语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致谢词 | 第60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