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当代文学(1949年~)论文

“向内转”与新时期文学建构

摘要第2-3页
Abstract第3页
引言 “向内转”与“新时期”第5-8页
    一 重返“向内转”第5-6页
    二 重返“新时期”第6页
    三 方法与借鉴第6-8页
第一章 “向内转”的东西方语境与语义第8-20页
    一 西方语境中的“向内转”——以意识流小说为代表的深层心理探索转向第8-1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里恩·艾德尔的“向内转”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19-20世纪西方文学的“向内转”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西方“向内转”的典型代表:意识流小说第10-11页
    二 中国当代语境中的“向内转”——主体/本体:“向内转”的两个维度第11-1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鲁枢元的“向内转”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向内转”的双重内涵及其历史性展开第13-16页
    三 从西方到当代中国:“向内转”内涵的接受与变异第16-20页
第二章 “向内转”与八十年代思想文化/文学谱系第20-43页
    一 “向内转”与“主体性”话语第20-2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“主体性”话语的向内转与作为“主体性”话语的“向内转”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主体性”话语与“二十世纪的情绪”——作为转折与过渡的“向内转”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主体/本体:由“向内转”看“主体性”话语的隐性维度第27-29页
    二 “向内转”与“文学形式本体论”——兼论《文学理论》、《人论》在“八十年代”的接受与“误读”第29-34页
    三 “向内转”与“纯文学”谱系第34-4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从“纯文学”谱系看“向内转”的意识形态性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从“纯文学”谱系看“向内转”的现代性焦虑第39-43页
第三章 “向内转”与“新时期文学”历史实践第43-50页
    一 洞见:作为方法的“向内转”第43-45页
    二 盲视:发见终成遮蔽第45-50页
结语:“写什么”、“怎么写”与“写得怎样”第50-52页
参考文献第52-57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57-58页
致谢第58-59页

论文共5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对外汉语教材中修辞格调查与教学研究--以中级汉语综合课为例
下一篇:《诗经》“二南”若干问题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