批评的利剑与思想之光--论戴锦华的文艺批评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8-14页 |
一、选题依据 | 第8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8-12页 |
三、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四、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穿行在文学世界、电影时空以及文化场域 | 第14-34页 |
第一节 文学世界的性别研究开拓者 | 第14-21页 |
一、“女性写作”概念的提出与解构“男性秩序” | 第14-17页 |
二、个案与系统:对现当代女性作家作品的评述 | 第17-21页 |
第二节 西方电影理论的吸纳与本土化转换 | 第21-26页 |
一、对传统印象直感式的电影评论的改写 | 第21-24页 |
二、以“断代法”方式创建中国电影文化史 | 第24-26页 |
第三节 对大众文化的辩证审视和“历史化”评说 | 第26-34页 |
一、绘制中国“当代文化地形图” | 第26-28页 |
二、“隐形历史”的挖掘与多元文化观念的阐发 | 第28-34页 |
第二章 戴锦华文艺批评特色的分析 | 第34-44页 |
第一节 “表层细读与深层解码”的批评逻辑 | 第34-38页 |
一、入思方式率性与鞭辟入里的“文本细读” | 第34-37页 |
二、推理明道的批评价值取向 | 第37-38页 |
第二节 批评话语的先锋性及其“张力结构” | 第38-44页 |
一、隐喻“丛林”与犀利文风 | 第38-41页 |
二、话语叠加与悖论式的表达 | 第41-44页 |
第三章 戴锦华文艺批评风貌的成因解析 | 第44-58页 |
第一节 置身思潮迭起的历史文化语境和文艺批评现场 | 第44-53页 |
一、对文化艺术现象的及时捕捉和跟进 | 第44-47页 |
二、精神跋涉的执着与灵活有度的批评策略 | 第47-53页 |
第二节 精英化的文艺批评观念 | 第53-58页 |
一、使命感与批评的力度 | 第53-55页 |
二、对批评“纯正品质”之坚守 | 第55-58页 |
第四章 对戴锦华文艺批评的反思和评议 | 第58-67页 |
第一节 表意实践的优化与批评活力的激发 | 第58-63页 |
一、主体意识彰显与“话语拜物教” | 第58-60页 |
二、位置的厘清与批评困境的破解 | 第60-63页 |
第二节 话语融合与批评境界的跃迁 | 第63-67页 |
一、对本土文化传统的“亲和” | 第63-65页 |
二、走向悲悯澄明的批评境界 | 第65-67页 |
结语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4页 |
后记 | 第74-75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5-76页 |
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等情况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