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6页 |
| 摘要 | 第6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3页 |
| 绪论 | 第13-19页 |
| 1. 中德文学关系史视野中的中国现代女作家 | 第19-32页 |
| ·研究综述 | 第19-22页 |
| ·中国现代女作家:中德文学关系史中的“群体失落” | 第22-24页 |
| ·课题研究意义 | 第24-27页 |
| ·性别视角下的研究意义 | 第24-25页 |
| ·史学视野下的研究意义 | 第25-27页 |
| ·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| 第27-32页 |
| 2. 第一个十年:五四女作家与德语文学 | 第32-74页 |
| ·冰心与德语文学 | 第32-41页 |
| ·冰心与外国文学关系概述 | 第32-33页 |
| ·《超人》三部曲:对尼采超人说的反讽抑或对抗烦闷与虚无的尝试 | 第33-39页 |
| ·短诗《向往》:惊鸿一瞥的歌德印象 | 第39-41页 |
| ·庐隐与德语文学 | 第41-56页 |
| ·兼收并举:庐隐对德语文学的早期关注 | 第42-44页 |
| ·《或人的悲哀》等:书信日记体中的“维特式”呐喊与挣扎 | 第44-49页 |
| ·《象牙戒指》等:《茵梦湖》式的悲情苦恋 | 第49-52页 |
| ·“感伤派女作家”的叔本华情结 | 第52-56页 |
| ·冯沅君与《少年维特之烦恼》 | 第56-64页 |
| ·维特式告白与维特式恋爱心理:“维特主义”爱情观的感染力 | 第57-60页 |
| ·关于《我已在爱神前犯罪了》和《潜悼》的解读 | 第60-62页 |
| ·冯沅君与创造社关系浅考 | 第62-64页 |
| ·石评梅与德语文学 | 第64-71页 |
| ·石评梅与《少年维特之烦恼》 | 第64-67页 |
| ·《茵梦湖》的借用:从“独葬荒丘”到“合葬荒丘” | 第67-69页 |
| ·宝剑与火花:海涅诗存疑 | 第69-71页 |
| ·小结 | 第71-74页 |
| 3. 第二个十年:大革命时期的女作家与德语文学 | 第74-90页 |
| ·谢冰莹与德语文学 | 第74-81页 |
| ·女兵作家与《少年维特之烦恼》 | 第74-77页 |
| ·情人“维特”身份考 | 第77-81页 |
| ·传奇女作家胡兰畦与德国的因缘 | 第81-88页 |
| ·胡兰畦的两度留德经历 | 第82-84页 |
| ·胡兰畦的德国朋友们 | 第84-87页 |
| ·畅销书《在德国女牢中》 | 第87-88页 |
| ·小结 | 第88-90页 |
| 4. 第三个十年:两位“九叶派”女诗人与德语文学的因缘 | 第90-114页 |
| ·陈敬容与里尔克 | 第90-99页 |
| ·从初识到译介:里尔克诗歌的中国译介者之一 | 第90-92页 |
| ·由感伤走向深邃:向里尔克式的沉思靠拢 | 第92-95页 |
| ·里尔克咏物诗的启迪 | 第95-98页 |
| ·里尔克精神的给养 | 第98-99页 |
| ·郑敏与德语文学 | 第99-112页 |
| ·老师冯至的指引:郑敏结缘德语文学 | 第99-101页 |
| ·郑敏与里尔克 | 第101-110页 |
| ·郑敏与歌德 | 第110-112页 |
| ·小结 | 第112-114页 |
| 5. 中国现代女作家与德语文学关系再考察 | 第114-122页 |
| ·1919-1949:德语文学译介的女性实绩 | 第114-116页 |
| ·中国现代女作家对德语文学接受的特点 | 第116-120页 |
| ·“群体失落”原因初探 | 第120-122页 |
| 结束语 | 第122-12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6-1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