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戈尔爱的哲学和宗教思想在2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冲突与融合
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19页 |
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| 第12页 |
·泰戈尔与中国 | 第12-16页 |
·泰戈尔中国之行 | 第13-14页 |
·泰戈尔作品 20 年代在中国的翻译和出版 | 第14-16页 |
·比较文学接受理论 | 第16-19页 |
·接受理论的内涵与特性 | 第16-17页 |
·文化过滤与文化误读 | 第17-19页 |
2 泰戈尔爱的哲学在中国的融合与批判 | 第19-33页 |
·泰戈尔爱的哲学之解读 | 第19-22页 |
·三爱模式 | 第19-20页 |
·艳情爱 | 第20-21页 |
·泛爱论 | 第21-22页 |
·“爱的哲学”在中国的融合 | 第22-29页 |
·纯净的吸收(冰心) | 第22-24页 |
·现实的借鉴(王统照) | 第24-26页 |
·艳情的影响(徐志摩) | 第26-28页 |
·泛爱的专注(郭沫若) | 第28-29页 |
·“爱的哲学”在中国的批判 | 第29-33页 |
·脱离现实 | 第30-31页 |
·奴性的“复辟” | 第31-33页 |
3 泰戈尔宗教思想在中国的回响与拒斥 | 第33-44页 |
·泰戈尔宗教思想的解读 | 第33-35页 |
·泛神论思想 | 第33-34页 |
·梵我合一 | 第34-35页 |
·生命美学 | 第35页 |
·泰戈尔宗教思想在中国的回响 | 第35-40页 |
·“近泰体”之新月派 | 第35-37页 |
·人道主义的共鸣 | 第37-38页 |
·现世热情的萌生 | 第38-40页 |
·泰戈尔宗教思想在中国的拒斥 | 第40-44页 |
·保守思想的冲突 | 第40-41页 |
·激进思想的冲突 | 第41-44页 |
4 泰戈尔思想在中国冲突与融合的历史文化原因 | 第44-50页 |
·中国 20 年代的历史背景 | 第44-45页 |
·中国 20 年代的思想谱系 | 第45-47页 |
·中国 20 年代的政治需求 | 第45-46页 |
·改革还是革命 | 第46-47页 |
·中国文人的误读 | 第47-50页 |
5 结束语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附录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