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性的两种表达方式--以蒋光慈和穆时英为例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目录 | 第5-7页 |
绪论 | 第7-13页 |
第一章 海派文学生发的地域空间与时代背景 | 第13-25页 |
第一节 二十世纪 30 年代上海都市概况 | 第14-17页 |
1. 上海都市的全貌图景 | 第14-16页 |
2. 上海都市的文化品格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现代性都会语境下的海派文学 | 第17-20页 |
1. 现代性的意义阐释 | 第17-19页 |
2. 现代性与海派文学 | 第19-20页 |
第三节 现代性在海派文学表现中的分野 | 第20-25页 |
1. 都市现代性的发展趋势 | 第21-22页 |
2. 革命现代性的发展趋势 | 第22-25页 |
第二章 底层叙事中现代性的不同彰显 | 第25-39页 |
第一节 底层人物的书写 | 第25-29页 |
1. 无奈的底层挣扎群像 | 第25-27页 |
2. 狂热的工农大众集体 | 第27-29页 |
第二节 暴力叙事的追求 | 第29-34页 |
1. 反抗现实的无序 | 第30-32页 |
2. 追求革命的想象 | 第32-34页 |
第三节 创作风格的守变 | 第34-39页 |
1. 穆时英创作风格的转舵 | 第35-37页 |
2. 蒋光慈一如既往的扬帆 | 第37-39页 |
第三章 都市叙事中现代性的差异审视 | 第39-56页 |
第一节 对都市文明的不同建构 | 第39-43页 |
1. 颓靡情绪的渲染 | 第39-41页 |
2. 革命图景的呈现 | 第41-43页 |
第二节 对女性身体的迥异解读 | 第43-50页 |
1. 欲望的投射对象 | 第44-46页 |
2. 革命的复仇工具 | 第46-50页 |
第三节 对男性形象的差别描摹 | 第50-56页 |
1. 城市“丑角”形象 | 第50-53页 |
2. 城市男性革命人物 | 第53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8页 |
注释 | 第58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1-72页 |
后记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