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中国文学
--
文学评论和研究
五四一代女作家写作的自我想象
牧斋与佛教
明清福州文学地图--以三坊七巷为中心
王符《潜夫论》研究
西方净土信仰与唐人创作研究
金兆燕研究
李纲福建踪迹考
清代入台学官及其文学研究
杨绛作品的喜剧性书写--以散文为主
罗家将系列小说、戏曲研究
颜延之《庭诰》研究
潜在的实现: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可能
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“区域化文学”现象
“士大夫”精神的沉潜--论苏雪林的主导文化人格
“现实主义冲击波”现象研究
路翎创作转型原因探究
198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
陆机文学思想研究
作为“人学”的美学—徐岱“诗学美学”思想研究
方言观念与方言创作--以方言文艺论争和新时期方言创作为例
宋代笔记中的苏轼
新时期文学生存方式研究
传统的守望者—嵇康与正始文学研究
浅析张承志作品中的世俗反抗心态
物换星移下的执着坚守--鲁迅、刘以鬯“故事新编”小说比较研究
刘思谦女性主义批评研究
“80后”青春写作的价值取向--以韩寒、郭敬明为中心
建安权力机构的转型与文学创作
建安文人的文化整理活动与文学功能的演化
建国十七年文学中的美国形象
论王绩对陶渊明的接受
闻一多文学与学术思想中的民族话语研究
寻根文学中“家”母题的文化意蕴探究
梅尧臣研究
小川环树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
宋代《论学绳尺》研究
明末清初祥符周氏家族文学活动研究
“自然”观与文学审美理想
童年经验与毕飞宇的文学创作
唐代咏茶文学研究
宋代咏茶文学研究
姚勉研究
贾平凹对京派文学精神传承初论
《三国志》《晋书》《资治通鉴》中司马懿形象比较
20世纪40年代老舍通俗文学创作研究
新游牧时代新移民文学的审美研究
越中十子研究
魏晋南北朝家教文学研究
丘东平与中国现代战争文学
中国古代文学芦苇意象和题材研究
上一页
[75]
[76]
[77]
[78]
[79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