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5页 |
| 中文文摘 | 第5-10页 |
| 绪论 | 第10-18页 |
| 一、研究综述 | 第10-15页 |
| 二、选题缘起 | 第15-17页 |
| 三、相关说明 | 第17-18页 |
| 第一章 李纲家世生平及其七次入闽始末 | 第18-30页 |
| 一、家世 | 第18-20页 |
| 二、生平 | 第20-24页 |
| 三、七次入闽始末考论 | 第24-28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| 第二章 李纲福建行踪考 | 第30-80页 |
| 第一节 建州行踪考 | 第30-38页 |
| 一、随父寓居松溪 | 第31页 |
| 二、崇安过分水岭,畅游武夷 | 第31-32页 |
| 三、建阳次长滩驿 | 第32页 |
| 四、建安、瓯宁品建茗,救建民,访大中寺 | 第32-38页 |
| 第二节 邵武军行踪 | 第38-43页 |
| 一、邵武省亲、祭祖、撰丰应庙碑 | 第38-40页 |
| 二、泰宁访丹霞禅院 | 第40-43页 |
| 第三节 南剑州行踪考 | 第43-54页 |
| 一、剑浦过黯淡滩,游剑归、双溪二阁,游开平寺,谒无名庵 | 第43-49页 |
| 二、沙县寓居兴国寺,品题沙溪、七峰、平津阁,造船创阁,游山访寺 | 第49-53页 |
| 三、取道将乐,游玉华洞 | 第53-54页 |
| 四、行军顺昌 | 第54页 |
| 第四节 汀州行踪考 | 第54-58页 |
| 一、武平访南安岩,瞻礼定光古佛像 | 第55-56页 |
| 二、上杭道中 | 第56页 |
| 三、途次长汀 | 第56页 |
| 四、宁化投宿栖隐寺、灵峰寺,草仓祠揩泪碑辨讹 | 第56-58页 |
| 第五节 福州行踪考 | 第58-78页 |
| 一、“长乐”考辨 | 第59-60页 |
| 二、安国寺、天宁寺、东报国寺等寓所考辨 | 第60-69页 |
| 三、水口行舟,西湖夜游,止戈堂庆功,乌、鼓、雪峰诸山行踪与题刻 | 第69-78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78-80页 |
| 第三章 李纲福建交游考 | 第80-136页 |
| 第一节 建州交游考 | 第80-83页 |
| 一、崇安令朱达,武夷李道士、观妙法师 | 第80-81页 |
| 二、建阳舅氏 | 第81-82页 |
| 三、建安齐钰长老,瓯宁僧元植 | 第82-83页 |
| 第二节 南剑州交游考 | 第83-99页 |
| 一、剑浦黄裳、谢皓 | 第84-85页 |
| 二、沙县邓肃、罗畸、陈渊、陈正式诸人 | 第85-99页 |
| 第三节 汀州、邵武军交游考 | 第99-102页 |
| 一、汀州郡守许端夫,武平南安岩僧人景润、宝谦 | 第99-100页 |
| 二、泰宁僧丹霞宗本,邑人叶兑 | 第100-102页 |
| 第四节 福州交游考 | 第102-134页 |
| 一、程迈、孟庾、张浚、张守等宦闽官员 | 第104-113页 |
| 二、汪伯彦、吕本中、康执权等落职官员、流寓文人 | 第113-118页 |
| 三、李弥逊、郑昌龄、张元干、许份等本土文人名士 | 第118-124页 |
| 四、亲人幕僚 | 第124-127页 |
| 五、士珪、清了等方外人士 | 第127-134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134-136页 |
| 第四章 李纲福建文学创作研究 | 第136-180页 |
| 第一节 赋作研究 | 第136-144页 |
| 一、赋作考证 | 第137-140页 |
| 二、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 | 第140-144页 |
| 第二节 词作研究 | 第144-152页 |
| 一、词作考证 | 第145-149页 |
| 二、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 | 第149-152页 |
| 第三节 诗歌研究 | 第152-178页 |
| 一、沙县诗歌研究 | 第154-170页 |
| 二、福州诗歌研究 | 第170-178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178-180页 |
| 第五章 李纲墓祠考 | 第180-190页 |
| 一、福州李纲墓 | 第180-181页 |
| 二、各地李纲祠 | 第181-188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188-190页 |
| 第六章 结论 | 第190-192页 |
| 附图 | 第192-19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94-204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204-206页 |
| 致谢 | 第206-208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208-20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