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文学芦苇意象和题材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目录 | 第5-7页 |
引言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古代文学中芦苇意象和题材创作的发展历程 | 第11-32页 |
第一节 秦汉时期:芦苇的实用阶段和芦苇意象的开端 | 第11-16页 |
一、先秦文献中的芦苇及其应用 | 第11-14页 |
二、两汉文献中的芦苇及其应用 | 第14-16页 |
第二节 晋唐时期:芦苇意象和题材创作的发展 | 第16-24页 |
一、魏晋南北朝时期 | 第16-18页 |
二、初盛唐时期 | 第18-21页 |
三、中晚唐时期 | 第21-24页 |
第三节 宋元时期:芦苇意象和题材创作的繁盛 | 第24-30页 |
第四节 明清时期:芦苇意象与题材创作的延续 | 第30-32页 |
第二章 芦苇的物色美感 | 第32-51页 |
第一节 因时而变的风景美观 | 第32-39页 |
一、春季芦筍嫩芽之景 | 第32-34页 |
二、夏季芦滩湖荡之景 | 第34-36页 |
三、秋季芦花雪海之景 | 第36-39页 |
四、冬季芦苇枯残之景 | 第39页 |
第二节 不同情境的万千姿态 | 第39-45页 |
一、风吹芦苇吟秋声 | 第40-42页 |
二、雨落苇丛空寂寂 | 第42-44页 |
三、月照芦花相映白 | 第44-45页 |
第三节 渐趋凸显的江南色彩 | 第45-51页 |
一、凸显的过程 | 第46-48页 |
二、凸显的原因 | 第48-49页 |
三、凸显的意义 | 第49-51页 |
第三章 芦苇意象的搭配模式与表现效果 | 第51-66页 |
第一节 芦苇与植物 | 第51-60页 |
一、芦苇与水生植物 | 第51-56页 |
二、芦苇与草本植物 | 第56-60页 |
第二节 芦苇与鸟禽 | 第60-66页 |
一、芦苇与大雁 | 第60-63页 |
二、芦苇与鸥鹭 | 第63-66页 |
第四章 芦苇意象的情感意蕴 | 第66-75页 |
第一节 时光流逝之感 | 第66-69页 |
第二节 漂泊客旅之愁 | 第69-71页 |
第三节 离情别绪之思 | 第71-75页 |
第五章 芦苇意象的象征意义 | 第75-84页 |
第一节 芦苇与隐士 | 第75-79页 |
第二节 芦苇与贫士 | 第79-82页 |
第三节 芦苇与草民 | 第82-84页 |
附录一 芦苇与民俗 | 第84-90页 |
一、苇索苇矢——芦苇原始辟邪功用 | 第84-86页 |
二、律管葭灰——芦杆薄膜候气功用 | 第86-90页 |
附录二 芦苇的实用价值 | 第90-98页 |
一、芦苇的材用价值 | 第90-93页 |
(一) 苇杆的材用价值 | 第90-92页 |
(二) 花絮的材用价值 | 第92-93页 |
二、芦苇的药用价值 | 第93-96页 |
(一) 芦根 | 第93-94页 |
(二) 苇茎 | 第94-95页 |
(三) 芦叶 | 第95-96页 |
(四) 芦花 | 第96页 |
三、芦苇的食用价值 | 第96-98页 |
附录三 芦苇的其他文化反映 | 第98-104页 |
一、重要典故 | 第98-99页 |
二、故事传说 | 第99-101页 |
三、民谚俗语 | 第101-102页 |
四、比喻说法 | 第102-104页 |
征引书目 | 第104-109页 |
后记 | 第10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