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刘思谦女性主义批评形成的背景 | 第11-15页 |
一、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刘思谦的文学评论 | 第11-13页 |
二、 刘思谦的文学研究转型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刘思谦女性主义理论的建构 | 第15-35页 |
一、 女性文学的现代性 | 第15-20页 |
(一) 女性作为“人”的意识的觉醒 | 第15-17页 |
(二) 刘思谦的人文主义思想 | 第17-20页 |
二、 父权制对刘思谦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 | 第20-26页 |
三、 刘思谦的女性主义批评对象的转换 | 第26-35页 |
(一) 批评对象的转换 | 第26-32页 |
(二) 西方理论的转换 | 第32-35页 |
第三章 刘思谦女性主义批评的内容和特点 | 第35-49页 |
一、 传记式批评方法 | 第37-40页 |
二、 “女性人文主义” | 第40-42页 |
三、 由“无性”到“女性” | 第42-45页 |
四、 “代”范畴的引入 | 第45-46页 |
五、 反思两性之爱 | 第46-49页 |
第四章 关于刘思谦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与面临的问题 | 第49-57页 |
一、 刘思谦女性主义批评的本土化 | 第49-51页 |
(一)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语境到中国语境中如何转换 | 第49-50页 |
(二) 丧失了两性对话,刘思谦提出“两性和谐” | 第50-51页 |
二、 90 年代女性主义批评遇到的问题 | 第51-57页 |
(一) 人—女人—女性发展历程 | 第51-52页 |
(二) 90 年代女性批评遇到的问题 | 第52-57页 |
结语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后记 | 第63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