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6-13页 |
第一节 要点文摘 | 第6-8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8-12页 |
第三节 研究动机与目标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先秦两汉的"感物说"概述 | 第13-30页 |
第一节 物感理论的肇始与生成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比兴——《诗经》开始的传统 | 第15-19页 |
第三节 "江山之助"——楚辞的景物描写 | 第19-23页 |
第四节 汉代经学背景下的《乐记》"物感"说 | 第23-25页 |
第五节 "铺采摛文、体物写志"——汉赋的景物描写 | 第25-30页 |
第二章 "感物说"与魏晋六朝山水文学 | 第30-37页 |
第一节 从慷慨之歌到道的玄影——玄言、隐逸诗的兴起 | 第30-32页 |
第二节 "玄言"告退,"自然"方滋——田园、山水诗兴起 | 第32-34页 |
第三节 只羡"鸳鸯"不慕"仙"——宫体诗兴起 | 第34-37页 |
第三章 三大文论的"感物说" | 第37-62页 |
第一节 陆机《文赋》的感物说 | 第37-46页 |
一、创作主体"情"的高扬:经学藩篱的突破 | 第38-39页 |
二、创作客体"物"的扩大:强调自然景物对人的兴感作用 | 第39-40页 |
三、"精骛八极,心游万仞"——文学创作的艺术想象 | 第40-41页 |
四、"应感之会"——创作灵感的提出 | 第41-42页 |
五、"意不称物、文不逮意"——物、意、文的纠合关系 | 第42-46页 |
第二节 刘勰的感物说 | 第46-54页 |
一、物、情、辞——"心物交感"论 | 第47-48页 |
二、"随物以宛转、与心而徘徊" | 第48-49页 |
三、"文之思也,其神远矣"——"神思"理论的建构 | 第49-54页 |
第三节 钟嵘的"诗本源"理论 | 第54-60页 |
一、对"物"的完整阐释 | 第54-55页 |
二、"凡斯种种,感荡心灵"——对社会现实与责任的回归 | 第55-57页 |
三、"古今胜语,皆由直寻"——对言有尽而意无穷美感效果的追寻 | 第57-60页 |
第四节:三大文论之"感物说"比较 | 第60-62页 |
[参考文献] | 第62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