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引言 | 第7-12页 |
一、实践性品格是文学批评的根本品格 | 第12-27页 |
(一) 文学批评的性质决定其实践性品格 | 第12-19页 |
1、文学批评的含义显示其实践性品格的基础地位 | 第12-15页 |
2、文学批评的功能建立在其实践性品格之上 | 第15-19页 |
(二) 实践性品格对文学批评的价值 | 第19-22页 |
1、实践性品格对文学批评的理论价值 | 第19-21页 |
2、实践性品格对文学批评的现实价值 | 第21-22页 |
(三) 文学批评实践性品格的体现 | 第22-27页 |
1、"作家型批评"直接源于文学实践 | 第23-25页 |
2、"非作家型批评"必须依据文学实践 | 第25-27页 |
二、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实践性品格的弱化及其表现 | 第27-38页 |
(一)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实践性品格弱化的表现 | 第27-32页 |
1、文学批评与文学疏离 | 第27-29页 |
2、中国文学批评本土价值的丢失 | 第29-32页 |
(二)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实践性品格弱化的原因 | 第32-38页 |
1、西方现代、后现代文艺理论的冲击 | 第32-33页 |
2、批评家受功利目的的驱使 | 第33-35页 |
3、批评家责任感的丧失 | 第35-36页 |
4、理论建构策略的失误 | 第36-38页 |
三、中国文学批评实践性品格当代重塑的途径 | 第38-48页 |
(一) 向着文学本位回归 | 第38-43页 |
1、文学批评不能偏离文学中心 | 第39-40页 |
2、文学批评必须把推动文学发展作为终极价值目标 | 第40-42页 |
3、文学批评必须建立在全面关注本土文学实践的基础之上 | 第42-43页 |
(二) 加强文学批评的理论建设 | 第43-48页 |
1、从对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中寻找本土理论建设途径 | 第44-45页 |
2、从对已有理论的实践应用中实现其双重转换 | 第45-47页 |
3、在批评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批评体系 | 第47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