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英文摘要 | 第7-9页 |
绪论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郭沫若作为外交使者身份与文学家形象的关系 | 第11-19页 |
一、古语或一些习语的借用 | 第11-12页 |
二、善于运用排比句式 | 第12-14页 |
三、诗化的表达方式 | 第14-15页 |
四、夸张、比喻、象征、反语手法的使用 | 第15-17页 |
五、外交与文学的结缘——访问散文的创作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郭沫若作为国家领导人身份与文学家形象的关系 | 第19-25页 |
一、文学家的显性表现 | 第19-23页 |
二、文学家的隐性表现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郭沫若作为文化旗手身份与文学家形象的关系 | 第25-36页 |
一、在电影《武训传》的批判运动中 | 第25-28页 |
二、在胡适思想批判运动中 | 第28-30页 |
三、在批判胡风运动中 | 第30-32页 |
四、在反右派斗争中 | 第32-36页 |
注释 | 第36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2-43页 |
致谢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