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中国文学
--
文学评论和研究
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
“召唤结构”视阈中的《庄子》阐释差距研究
《越绝书》《吴越春秋》比较研究
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历史批评的转型
明末江右四家文章理论及对欧学接受研究
宋代酒文化和文学创作关系研究
从《史记》看司马迁对先秦文学观的继承和发展--以《屈原列传》和《司马相如列传》为例
五四文学中宗教精神探析
道家思想在《文心雕龙》中的体现
老舍的伊斯兰情结
十六国文学综论
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问题反思
《孝经纬》研究
二十世纪后半期《战国策》研究综述
唐代教坊乐伎与文学研究
20世纪初新文学批评的及物性和理性--以《小说月报》“通信”现象为例
现代东北文学中的萨满文化精神阐释
试论新军事时代军旅文学“时代性”特征
《萌芽》:困境中的突围
论台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
《尚书》德政思想及其文学表述
牛运震《史记评注》研究
《韩非子》称引故实研究
两汉谶言研究
月原型的存在与衍变
“五四启蒙”与文学中的女性主体意识
国家的神话:《山花》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叙述--文革时期“山花现象”研究
《论语》半月刊研究
启蒙语境中的解放区文学思潮研究
瞿秋白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转换——左联时期
三十年代左翼文学思潮的审美性研究
周作人自由主义思想评析(1917-1937)
感性的书写与激情的呈现--论创造社的文学选择
抗战文学的区域性差异与民族性整合
胡风文艺思想与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
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
昭君诗文与昭君戏研究
武曌诗文研究
薛道衡及其诗文研究
竹林七贤与酒
“红灯记”故事的流传
互联网时代文学发展的新图景--网络文学十年发展研究
论赵秉文的文学观与创作的关系
《中国新文学大系(1917-1927)》的文化表达--对民族文化结构的改造
南北朝文学交流及其理论建构
辽代文学中民族民俗融合特质研究
论梁实秋文艺观中的理性精神
论吴宓的文艺观
接受视野中的《小说月报》
《读史漫录》探究
上一页
[211]
[212]
[213]
[214]
[215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