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6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5页 |
| 一、《论语》研究的历史状况 | 第8-11页 |
| 二、朱熹《论语集注》简介 | 第11-12页 |
| 三、刘宝楠的《论语正义》简介 | 第12-15页 |
| 第二章 朱熹和刘宝楠的解释观比较 | 第15-20页 |
| 一、朱熹的理学思想 | 第15-16页 |
| 二、刘宝楠的朴学思想 | 第16-20页 |
| 第三章 《论语集注》和《论语正义》解释方法的比较 | 第20-42页 |
| 一、方法论比较 | 第20-24页 |
| 二、具体方法比较 | 第24-42页 |
| 第四章 《论语集注》和《论语正义》解释内容的比较 | 第42-55页 |
| 一、“章句”体的内容特征 | 第42-46页 |
| 二、“正义”体的内容特征 | 第46-55页 |
| 结语 | 第55-57页 |
| 一、解释方法的拓展 | 第55页 |
| 二、解释内容的丰富 | 第55-56页 |
| 三、朴学的回归 | 第56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| 后记 | 第59页 |